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官樣朋友圈”:存在不一定合理

核心提示: 表面看起來,“官樣朋友圈”是一種無傷大雅的生活態度,但實際上會讓官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官員在網絡上的刻意回避和“不作為”,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官民之間的陌生感;官員對民眾關注的事件不發表觀點,將自己置身于“失語狀態”,放棄了輿論中的主動權和引導權,容易導致小道消息和謠言滋生,造成輿論觀點的不平衡。

【摘要】表面看起來,“官樣朋友圈”是一種無傷大雅的生活態度,但實際上會讓官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官員在網絡上的刻意回避和“不作為”,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官民之間的陌生感;官員對民眾關注的事件不發表觀點,將自己置身于“失語狀態”,放棄了輿論中的主動權和引導權,容易導致小道消息和謠言滋生,造成輿論觀點的不平衡。

【關鍵詞】“塔西佗陷阱” 媒介素養 隱私曝光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不知道是誰將“圈”這個精妙的說法引入人際關系中,它既封閉敏感又不斷接納新人;看似單調卻又“圈圈相扣”;各自為營又時刻渴望被窺視。微信朋友圈就是這樣的地方:我們關注熱點新聞、發表人生感悟、分享美好事物,時刻貼上個性標簽。然而,不同群體的朋友圈各有其特點。官員的朋友圈除了面對家人親友外,還有同事和上下級,他們在朋友圈一般都較沉默,幾乎不參與熱點話題的討論,即便偶爾轉發文章也不涉及爭議事件,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官樣朋友圈”。

“官樣朋友圈”有著“無可挑剔”的政治正確

“官樣朋友圈”從內容來看,避開了有爭議的話題。細究官員朋友圈,充斥著鼓舞人心的正能量,如修身養性、成功之道、人生智慧、美景分享等,有網友戲稱“官員不是在轉發雞湯文的路上,就是在尋找雞湯文的路上”。當你吐槽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問題時,他轉發帖子說吃“保持平和的心態,會有助于延年益壽”;當你質疑社會不公、譴責丑陋時,他轉發帖子說“要對所經歷的一切事情心存感恩,才能更快成長”;當你討論時事、探尋真相時,他轉發帖子說“包容多元的世界,社會才會包容你”。這樣的朋友圈乍看充滿了正能量,永遠是不會引起爭議和不必要猜測的內容,有著“無可挑剔”的政治正確。

“官樣朋友圈”從情感來看,喜怒不形于朋友圈。凡人皆有喜怒哀樂,在新媒體時代,我們除了在現實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會在網絡上傾訴,常見的就是發朋友圈,讓朋友了解自己的生活狀態以獲得情感共鳴和支持。通常的朋友圈都會表達對某些人和事的好惡之情,對熱點時事的憤慨或贊揚,對幸運或不幸之事的欣喜和難過等,個體都會利用朋友圈的信任基礎,將生活里的情緒呈現在朋友圈中,有的甚至會故意放大情緒。然而我們驚奇地發現,官員朋友圈竟然是沒有情緒的朋友圈!你在這里看不到樂不可支的喜悅、寤寐不寧的憂慮、拍案而起的憤怒等常人的七情六欲,有的只是波瀾不驚的一片祥和。

“官樣朋友圈”從行動來看,對時事熱點不轉發、不表態。新媒介的普及與發展,給網友提供了更豐富的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表達觀點的平臺。當國內外有重大新聞發生時,廣大網友因不同的經歷和價值觀對新聞事件進行有選擇的轉發、評論并關注事件的進程,表達訴求。但官員在重大新聞事件中幾乎不轉發、不評論、不表態。

“官樣朋友圈”的形成邏輯

第一,受“禍從口出,言多必失”的官場文化影響。從古至今,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就有“言多必失”的告誡,官員更是把“謹言慎行,沉默是金”當作金科玉律。對于責任內的事情,發言尚且適可而止,責任之外更是“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官場文化里,話多始終是弊病,難免言語間得罪人留下禍患。朋友圈作為虛擬社區,是現實生活圈子在網絡上的延續,圈子成員的社會身份和特征有比較高的一致性,這就意味著官員的朋友圈里除了親友、同學,更多的是同事和上下級。如果經常轉帖子、發評論,在朋友圈表現得活躍,會給人留下一種“在崗不在狀態”的清閑官形象或是不夠成熟穩重的感覺,這樣一來不利于維護自己威嚴的形象,二來也無益于自己的仕途。

第二,網絡輿論中的“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是指政府和組織在失去公信力后,無論說什么話做什么事,公眾都會認為不是在說好話做好事,都會給予負面評價。我國正處于政治、經濟、文化轉型的重要時期,難免會出現各種矛盾,加上網絡的飛速發展和輿論生態的不健全,官員形象因少數官員的違法亂紀背離公眾期望,導致公眾的不信任。因此當矛盾出現時,作為公權力代表的官員更容易受到大眾的質疑,成為大眾不良情緒的發泄對象。在現實生活中官員似乎掌握著發言權,而在網絡世界里他們反倒處于弱勢,做好事、說好話經常被質疑為作秀。當官員“越說越不信”“越描越黑”時,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在非理性的“仇官情緒”和輿論環境中,官員減少在公眾視野中的曝光自然是“上策”。

第三,懼怕接觸新媒體,媒介素養不高。一般來說,官員的文化素養較高,也能使用微博、微信。但他們像是“潛水者”,窺視別人的動態,卻很少評論和更新,原因之一是部分官員在如何與網友進行交流的問題上依然是“菜鳥”。有的官員平時習慣性地講官話套話,在網絡社交平臺上也繼續“打官腔”,而不善于使用網友喜聞樂見的網絡語言和幽默方式,受到廣大網友的吐槽?!度嗣袢請蟆饭俜轿⒉┰骷^“你最反感的官話套話”,“高度重視、現場指揮、圓滿完成”等詞語榜上有名。有網友戲稱為“常說的老話多、正確的廢話多、漂亮的空話多、嚴謹的套話多、違心的假話多”。面對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一些官員不會使用新功能、不理解網民的說話方式或者照搬官話套話,降低了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

第四,官員一定程度上代表公權力,不便言說。朋友圈的定位雖然是“個人”而非“公共”,但官員畢竟是政府活動的承擔者,他們的言行舉止會被默認為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其實官員下班后也是普通百姓的一員,老百姓遇到的困難,他們也會遇到;老百姓覺得哪里不好,他們也有感受。但因為工作性質原因也不方便隨意在朋友圈內吐槽,特別是一些特殊崗位或者存在泄密隱患的事件中,如涉及國家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信息,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事關重大,不能隨心所欲。另外,官員的觀點會被一些網友解讀為政府的觀點,如果出現過度解讀或者誤解,都會讓政府的公眾形象受到損害,因此很多官員會選擇在朋友圈閉口不言。

第五,害怕隱私被曝光,言行被網友“拍磚”。在互聯網時代,一方面,公眾對政府組織和官員個人有了更多的監督渠道;另一方面,官員也存在隱私被曝光、語言被過度解讀和行為被誤解等風險。普通民眾發朋友圈是希望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能引起他人的共鳴,得到別人的關注,官員則恰恰相反,他們不希望自己曝光在公眾的視野中或是盡量減少曝光,防止由此引發網民的猜想、挖掘。官員的一張照片、一段視頻或者一句評論都可能引發網友的猜想從而快速發酵,如跟某人在朋友圈互動頻繁可能被懷疑私交甚密;一張不經意的照片可能被質疑炫富;一個觀點可能會遭到其他朋友的誤解。如果經過大量二次傳播,自己就有可能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沉默就成為規避這種風險的“理性”選擇了。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肖晗題]
標簽: 朋友   官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