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特色農業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大竹模式——四川省大竹縣特色農業發展調研報告(2)

“特色農業+電商平臺”,提升農業發展驅動能。深入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積極與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洽談合作,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展產品銷售渠道,打響“大竹制造”品牌,為農民增收開辟新市場、拓展新空間。一是完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統籌有線、無線技術手段,突出因地制宜和均衡發展,推動寬帶到鄉進村入戶,提升信息網絡的覆蓋面和普及率,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脫貧攻堅需要。截至目前,全縣374個行政村通光纜寬帶。在縣城區建成美聯電子商務集聚區,培育和引進38家電子商務應用企業免費入駐。二是強化農村信息人才保障。大力實施“電子商務人才”培訓計劃,推進農村電商發展。2016年整合財政資金100萬,計劃對回鄉大學生、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負責人,鄉鎮(村社)干部,以及面向企業、網商和農民開展電子商務基礎知識、網上開店及技巧、網購操作等技能培訓。三是打造專業農產品電商平臺。完善和健全鄉村信息服務站點,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駐知名電子商務平臺,開展電商交易服務,促進電子商務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發展。

堅持共享理念,特色農業助力精準脫貧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大竹縣堅持共享理念,將特色農業發展納入到推進脫貧攻堅之中。依托當地的農業資源,回歸農業生產,從當地農民熟悉的農業生產對象入手,通過產業化探索,發展特色農業,充分調動了貧困人口參與生產的積極性,不僅實現了農民增收脫貧,也讓政府、農戶、企業、合作社等不同主體共享脫貧紅利,探索出了一條共享型產業脫貧道路。

回歸農民本業,產業助力增收。依托當地豐富的苧麻、糯稻、香椿資源,大竹縣按照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要求,從農民擅長熟悉的產業入手,通過科技支持和產業規劃,在原有農業的基礎上打造了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吸收貧困戶參與生產、銷售等市場化環節,幫助其脫貧增收。以香椿產業為例,通過鼓勵各地培育香椿種植大戶,扶持發展香椿專業合作社,如石河鎮巴山紅香椿專業合作社,通過“專合社+農戶”的經營模式,與農戶簽訂訂單協議,按照3元每斤保底收購,市場價封頂收購農戶種植的香椿,群眾在香椿種植與產業生產中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與脫貧致富的希望,積極投身香椿產業。

探索多元模式,拓展收益渠道。為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缺乏支柱產業,“造血”功能不足的狀況,大竹縣大力推廣“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大園區+小業主”等模式,推廣合同訂單、保價收購、利益兜底等做法,保障農民利益,并讓農民獲得二次收益。鵬程果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四結合”、“三受益”的經營模式尤為引人矚目:合作社、村組織、農戶、科研院所相結合,農戶每年均可接受到實用的技術培訓;合作社對農戶實行保底收購后,經營利潤進行二次返利,農民可得總利潤的80%,村級組織得6%,合作社得14%。值得一提的是,二郎鄉香椿示范基地還積極拓展產業鏈,發展林下生態養殖,初步形成了“種植、采摘、包裝、運輸、銷售”一條龍,帶動了本地餐飲、物流、加工等新業態的發展;以東漢醪糟為龍頭的糯稻種植、產品研發、品牌升級等多業態、全方位的糯稻產業也讓更多的農戶受益。

建立共享機制,鞏固脫貧成效。大竹的產業脫貧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重要的是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都積極納入到了脫貧致富的過程中。政府積極引導,整合資源,為產業脫貧營造政策環境和便利,不僅有專項資金、優惠政策,也對龍頭企業、合作組織進行鼓勵和扶持,同時在涉及民生發展、脫貧實效方面,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在道路交通、寬帶普及等方面積極發力。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為導向,成立產業園區、各類合作社等,衍伸產業鏈條,讓農業產品內連千萬家,外接內外市場,用切實的產業收益鞏固脫貧效果。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前提下,大竹縣的訂單農業、二次返利、土地入股等形式,構建起了多主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企業增值、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等多方共贏的格局。“十二五”期間,大竹縣全縣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幫助1.2萬人脫貧,僅秦王桃合作社就增加村集體經濟10萬元/年。該合作社下屬的匯鑫資金互助合作社,還以農村資金互助的方式幫助農戶脫貧。政府引導、企業推動、農民參與、合作社組織的共享扶貧模式,達到了貧困戶脫貧增收、企業產業升級、縣域經濟發展的良好效果。

責編/ 潘麗莉 美編/李智 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肖晗題]
標簽: 大竹   特色農業   縣域   經濟發展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