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賦予了特定生態建設功能的水源區城鎮,在“城中村”改造中必須借鑒中外實踐經驗,把綠色發展作為舊城改造與更新的價值追求;堅持以人為本,建設良好人居環境;以政府為主導,著力維護公共利益,構建綠色發展的政治環境;同時,要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創意提升與循環發展,認真擔負起城鎮化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雙重責任。
【關鍵詞】綠色發展 城中村 改造與更新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城中村”改造是為了不斷提升城鎮發展功能、實現城鎮可持續發展。對位于具有特定功能區的水源地城鎮,舊城改造必須從城鎮發展的整體功能角度統籌規劃,把“綠色發展”作為舊城改造重要目標追求。本文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游水源地的X縣城“城中村”改造為例,探討如何在“城中村”改造中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同時滿足城鎮居民高質量生活環境的需求,維護水源區涵養水的基本功能。
綠色發展觀是水源區“城中村”改造的價值追求
綠色發展觀是建構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一個核心觀念,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是人類摒棄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野心之后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新自然觀。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綠色發展是以樹立綠色價值觀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技術、友好產品與服務和友好企業為理念,實施綠色營銷戰略,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優化目標的過程。綠色發展觀實質上就是要求我們在面對當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時,應以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代城市要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就必須有足夠的綠地和廣場供人們休閑、娛樂、交往等。因此,祥和、宜人的生態城市環境是人類持久不變的追求。
綠色發展作為一種新理念,具有無限的積極意義和價值,但是作為一種制度和政策,在其路徑選擇方面還需要人們站在時代的高度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城鎮的綠色發展為例,如何把綠色發展貫徹到城鎮化的發展之中,則需要進行艱難的探索。沒有科學的路徑選擇,綠色發展將始終停留在口號和標語之中。而具有現代意義的舊城功能再造與更新,從動態的角度,打破了傳統舊城改造的“推土機”模式,代之以一種容納時代元素的新理念,倡導生態觀念、系統觀念等,切實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平,提高城市綜合效益,保持物質環境、社會及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
X縣“城中村”改造中綠色發展缺失分析
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建以來,位于上游水源區的X縣,不僅要面臨淹沒區村落拆遷和人口遷移任務,而且要承擔高標準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盡管工作成效顯著,但在水資源涵養區內的舊村落改造中,有悖生態建設和偏離綠色發展理念的問題也頻頻出現,特別是一些散落在城鎮中的“城中村”與整個區域的綠色發展不相協調,面臨巨大更新和改造任務。
“城中村”生態綠地系統危機,造成綠色發展不斷萎縮。當前,由于城鎮面積急劇擴張和人口急增,各種企業圍墻占地(甚至是非法占地)致使耕地面積銳減,農業綠地、林業生態綠地及園林綠地大幅減少,城市生態系統功能降低甚至遭到破壞;此外,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原有休閑環境被徹底打破,新增宅基地、新建商業住宅樓和寫字樓等大量侵占耕地、綠地,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市政設施不配套,社會管理混亂。 “城中村”在建設初期由于缺乏前瞻性戰略布局而導致市政設備簡陋,規劃雜亂無序:許多路段急救、環衛車輛無法正常通行,再加上“城中村”區位優越和相對低廉房租,聚集大量流動人口,人員構成復雜且素質相對較低,對其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措施。這些區域社會治安、市容衛生、計劃生育、工商管理等一系列社會管理問題凸現,構成極大的生態壓力。
常住人口生活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筆者在走訪中發現居民反映最強烈的是生活環境質量問題。“城中村”內臟亂差現象嚴重,垃圾隨意亂倒,水污染等問題最為突出,直接影響當地居民生活與健康;除此外,影響居民生活質量的因素還有房距間隔小、噪音大、休閑娛樂空間小、交通不便等。在“您認為影響您個人生活的社區環境因素主要是什么?”的民意調查中,選項比例最高的“休閑娛樂空間小”,其次是“噪音太大”。
堅持綠色發展觀,實施“城中村”改造與更新
實現城市綠色發展,盡管惠及民生,造福后代,但因為利益沖突等因素,存在諸多抵觸力量,因此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預。當前,企業偷排污水、廢氣,市民隨意丟放垃圾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屢見不鮮。要改變這種現狀,地方政府必須確立現代治理理念,準確定位,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導城市綠色發展。
以人為本,建設良好人居環境。城市改造與發展的核心價值追求是建造生態宜居環境,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要求我們在城市改造與綠色治理中,必須從兩個維度來體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既要重視生態綠地規劃建設,又要注重人工建筑系統完善。
一是制定生態綠地系統規劃,擴大居民生存空間。對于城鎮而言,與居民密切相關的生態綠地建設主要包括城鎮公園、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環保綠化空地,同時還包括觀光型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等。在“城中村”改造中,科學制定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實現“開發建綠,以綠養綠”,全面落實“生態城鎮”的發展理念,實現大地園林化、城鎮森林化、居住風景化;實現建筑、道路、園林、住宅、湖泊等融合發展。
二是完善適宜的人工建筑系統,提升市民居住品質。長期以來,城鎮建設中人工建筑系統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忽視綠地建設,發展高、密、集建筑群,使城鎮居民生活倍感壓抑;二是過分浪費土地資源,滿足少數“權勢”人的奢侈住宅需求。在今后“城中村”改造中,本著可持續發展與綠色發展的理念,有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有關政策標準并結合區域實際,進一步完善容積率制度,處理好居民用地與節約用地之間的關系,積極探索建設資源節約、環境良好、服務便捷、套型結構比例合理的高品質居住區,把“城中村”改造為和諧社區。
著力維護公共利益,構建綠色發展的政治環境。贏得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是推動“城中村”改造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在此過程中,政府應著力維護好民眾利益,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要發揮好市場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政府調控功能,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同時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僅要成為“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制定者、私有產權的保護者和“城中村”改造良好秩序的監管者和糾紛的仲裁者,更應成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和代理者,并借此提升政府的品位和形象。
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創意提升與循環發展。舊城改造的基本目標是“以空間結構的改變換取新的土地資源,同時改變舊城鎮面貌,構建宜居生態環境,統籌城鄉發展的內在需要”。具體的量化指標之一就是土地存量的擴充,在存量中尋求增量。因此,政府一定要深思慎行,統籌規劃,盡力減少不必要的拆遷,節約改造成本,盡可能實現現有建筑物的功能轉換。因此,對土地存量擴充的理解,應該立足于廣義的角度,只要實現了城鎮發展要求的新功能,就應視為在新土地上的再建。
總之,作為水源區的“城中村”改造,必須引入綠色發展的理念,堅持人本思想,實施綠色治理,構建綠色家園和綠色住宅等,重視現有建筑物功能的“更新與再造”,強化整體功能提升與綠色協調發展,加強社區關懷,保證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注:本文為河南省科技攻關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132102310306)】
【參考文獻】
①李敏著:《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第54頁。
②趙書山:《舊城改造過程中應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以東莞“三舊改造”為例》,《南方論刊》,2011年第5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