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經濟全球化,社會成員看待政治系統的標準影響著其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把握正確的政治價值觀方向具有重要意義。由于邊境民族地區長期面臨如何脫貧解困以滿足自身基本生活保障的問題,因此在政治價值觀方面與其他相對發達的地區存在明顯的差距。
【關鍵詞】邊境民族 興邊富民 政治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C954 【文獻標識碼】A
邊境民族地區政治價值觀的構成
政治價值觀的形成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歷史的推移而積淀、升華的,處于邊境地區的政治價值觀更是在多重文化及習俗的沖擊下衍生為當下的政治理念,這種獨有的政治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生活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對于維護整個社會的安定及各個民族的穩定團結意義深遠。
民主觀:政治價值觀的主導。根據調查得知,大多數人傾向的選舉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就全國各地的公民而言,選舉是人民表現政治價值觀最直接的行為導向。邊境民族地區差異性顯著,其民主的政治價值觀表現得尤為明顯。黨和國家鼓勵發展人民的民主觀,同時也要保障維護司法機構的權威性,在內部形成一種矛盾。因此,在培養邊境民族地區政治價值觀時,既要考慮其民主選擇性,還要有相關政治體制對其進行制約。
法制觀:政治價值觀的制約。在觀念層面,公民更傾向于依法治國,這樣的法制觀與政治生活所需的價值觀逐漸趨于一致。國家制定相關法律允許并鼓勵邊境民族地區人民發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及政治生活,在此前提下,邊境民族地區需要以國家的政治體制為準則來行使自己的權利及履行義務,同時發展本地區的特色制度,從而形成基于法律準繩的邊境民族地區特色政治價值觀,最終的目的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的政治理念。
權利觀:政治價值觀的根本。邊境民族地區在發展其民主觀和法律觀的同時離不開權利觀。在行使其民族地區的權利時,要以法律為權利保障的基石,黨和國家通過憲法保障邊境民族地區人民的權利,邊境民族地區的成員就應依法維權,在政府的指導下行使自己的權利。因此國家需要注重邊境政府的改革,有效監督邊境民族地區政府對其各民族地區的治理,這對于邊境民族地區愿意主動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起到促進作用。在邊境民族地區政治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必須形成邊境民族地區特色的政治價值觀,使其實踐于日常的社會政治生活與政治活動中。
公平正義觀:政治價值觀的保障。法律平等是公眾追求平等的底線。國家的公平體現在解決邊境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有了生活的基本保障才有可能去談政治理想甚至政治價值觀。由此可見,邊境民族地區想要形成穩定的政治價值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政治生活和民族特色政治體制的融合下,根據民族的特點而選擇、整合優化并形成。
邊境民族地區政治價值觀的接受機制
人們在政治活動過程中,會對政治客體(包括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等)形成一些基本認識或看法,這種看法包括前文所提及的民主觀、法制觀、權利觀和公平正義觀的形成,有了這些認識,人們就會主動追求政治上的平等,保障自己的政治權利,堅定自己的政治意志,而這種政治價值觀一旦形成或被接受,就會直接主導著當地人民的政治生活與政治關系。
政治需要:政治價值觀接受的動力機制。人們在進行社會活動及追求價值目標時是在某種需要的驅動下進行的,對于處在邊境民族地區的人們而言,他們的政治需要表現得更是多層次的。第一,邊境民族地區的人民面對政治價值觀時,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這就產生了解惑需要,就會在根本上產生源動力。第二,邊境民族地區的人民有很強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包括政治理想及信仰的需要比其他任何地區的人民都顯得更為迫切。第三,邊境民族地區有強烈的現實需求,由于對自身現有的發展水平及生活條件不滿,因此會產生自我完善的政治需要。
政治認知:政治價值觀接受的加工機制。政治認知是認知國家以及本民族地區的政治價值觀,是人們對于社會存在的政治主張及政治要求的認知層次。由于邊境民族地區政治個體對政治認知的結構及內容有所限制,則政治認知的不全面就會制約其政治價值觀的發展。已有的政治價值觀會引導邊境民族地區人民選擇其價值觀的接受標準,并在選擇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及接受,使其形成鮮明的政治態度。
政治情感:政治價值觀接受的調節機制。政治情感是政治價值觀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調節著政治主體對政治價值觀的看法及行為模式,鼓勵著邊境民族地區培養尊重并投身建設黨和政府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制約著政治認知及政治行為,影響著政治活動及政治關系。政治意志是要求邊境民族地區的人民具備堅定的意志,信任社會及政府以及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邊境民族地區政治個體的政治價值觀接受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意志的保障,應明確各自民族的政治發展方向及面對困難時做出不懈的努力,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從而進行自我校正及自主調控。
邊境民族地區政治價值觀的實現途徑
政治價值觀實現的根本途徑:以堅持惠民為導向。邊境民族地區人民在判斷某個政治活動是否重要的指標首先就是該政治活動是否可以帶來惠民的作用,這種政治心理成為其判斷政治價值觀的內在依據。邊境民族地區的人民惠民判斷依據兩方面:一方面是國家對邊境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另一方面是邊境民族當地的政府作為。由于邊境民族地區的群眾不太理解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體制等抽象的概念,因此要對其進行社會教育。
政治價值觀的保障途徑:以善用權威為導向。邊境民族地區的部分民眾對該民族的高層次權威比較看重,而對其他地區的區域統治者的權威相對看輕。因為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對其領導者會存在高于其他人的尊重及敬畏,認為該環境下的領導者是權威的象征。這些心理具體表現為:首先是對于傳統的權威存在崇拜心理;其次表現為依賴權威的主宰并以權威領袖為導向;最后表現為將政治價值觀的本質遷移為權威的領導。在邊境民族地區,根據其權威導向可以賦予其相應的政治制度規范及政治權利,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政治價值觀的發展。
政治價值觀的傳承途徑:以融合傳統為導向。以傳統為導向的政治價值觀需要政府對邊境民族地區進行準確定位,以傳統的方式肯定民族所保留的較為久遠的文化傳承和政治傳統,以其敬畏權貴的政治心理來引導其政治行為,在重視傳統的機制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理念。在邊境民族地區中,需要融合民族發展的特性,摒棄不良的政治文化,傳承有利于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精華,最終形成邊境民族地區特色的政治價值觀。
(作者為西藏農牧學院宣傳部副教授)
【注:本文為西藏自治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基金項目“西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構建及運行模式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徐祖祥:《中越跨境民族宗教生態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3期。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