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協同創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人才是創新系統結構優化、功能發揮作用的基礎,是科技創新的首要因素。加強京津冀科技創新人才的交流,能夠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能夠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優化配置,能夠促進三地共同進步,對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京津冀 協同發展 人才流動 【中圖分類號】F172.2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來,在國家的宏觀調控和三地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京津冀區域人才合作逐步向縱深發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整體看來一些制約人才開發合作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進展比較緩慢。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國家一個重大戰略。在科技創新中,人才是最為稀缺最有價值的第一資源,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和核心要素,能夠增強創新系統結構優化、功能發揮,同時也是提升京津冀核心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有科技創新了,才能夠推動國家的創新發展。因此,為了使京津冀真正成為我國第三大經濟增長極,就必須要整合好人才流動問題,提高科技創新人才的開發和使用效率,優化配置科技創新人才,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在京津冀地區,京津兩地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
人才市場是調節人才供求關系的核心。近些年來,我國人才市場日趨完善,發揮出了決定性的作用,加大了我國科技創新人才的流動頻率。科技創新人才具有人力資本存量高、價值大等特征。當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較為旺盛,科技創新人才流動頻率越來越高,科技創新人才以市場為主要渠道,有了更多選擇工作場所的機會。根據科技創新理論,長時間中,一個科研或研發團隊會缺少不同觀念、創新特點、不同特長等的思想碰撞。科技創新活動是創造性的活動,如果保持固定不變的人力資源,也很難激起創新的火花,阻礙了科技創新人員能力的提高,不能促進科技創新發展。而創新人員要想多接觸新事物和新思想,就只有不斷地更新工作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滿意的創新績效,才能激發團隊的創新思維。另外,由于科技創新人才本身具有比普通人力資本更活躍的流動性、稀缺性和高素質性。
根據《2013年中國人力資本報告》京津冀三地的人力資本數據顯示,(如下圖)1996年—2010年,從三個地區人均人力資本的擁有量和增長情況來看,在2000年以后,在人均人力資本方面,北京和天津遠快于河北,具有快速的增長趨勢。到了2010年以后,遠遠超過了河北省的人均水平,已經是河北省人均的2.9倍,達到了近40萬元。其次,2005年后,在人力資本增長速度上,北京市明顯快于天津市。但是在2008年之前,在人均人力資本水平上,一直居于首位的是天津市。目前,北京人均人力資本以39.5萬元居三地之首。整體來說,北京人均量三地最高,人力資本總量和增長速度最快,天津人均人力資本量增速慢于北京,但是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同時總量是三地最低的。而河北省的人力資本主要來源于河北省龐大的人口基數,雖然是三地最多的,但是人均量卻處于較低水平。因此,河北省要加大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
近些年來,在京津冀三地中,由于大量人力資本的遷入,京津科技創新人才遷移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凈流入地區,可以看出,在經濟發展和人才發展方面,相對于周邊的河北省來說,京津兩地具備明顯的優勢和良好的環境,能夠吸引更多的人才。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科技創新人才有效整合策略
人是發展的主體,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打破現有人才不均衡的現象是重要一環。要想實現人才有效整合流動的目標,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第一,創新體制環境,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優化發展環境。發展環境決定著科技創新人才的發展,而競爭力則是提升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因此,為了增強科技創新人才的競爭力,就要促進區域科技創新人才的合理流動,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優化配置,改善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環境。首先要創新體制環境,促進兩個園區的科技合作,推動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共建平臺的建設,創新共同體,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優化科技結構布局,增強科技創新人才的交流、合理流動,從而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其次要從多層次、多渠道開展科技創新人才的教育,建立健全與京津冀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配套政策措施,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形成開放式、網絡化、自主性的終身教育體系,完善與人才流動相適應的運作機制,大規模地培訓科技創新人才,不斷提高科技創新人員的創新能力。同時,由科技創新人才現狀中,我們可以看出,天津、河北要加快建設未來科技城、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通過科技創新合作實現科技創新人才的流動,深化與北京的科技創新合作,打造京津國家級創新主軸。另外,為了推動跨區域的具體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政策措施的制定,要制定、完善京津冀科技創新人才政策,制定優化配置措施,從而促進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的共享。
第二,規劃城際軌道交通網,實現京津冀互聯互通。提升京津冀交通一體化水平,就要有京津冀區域內互聯互通的交通,從而為實現科技創新人才流動打好基礎。只有建立京津冀互聯互通的交通體系,才能通過建立多條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改變以北京為單核的區域交通模式,規劃京津冀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才能為京津冀科技創新人才流動提供便利條件,為未來京津冀產業布局調整提供基礎設施保障。
第三,合理規劃區域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合理化分工。為了實現科技創新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動,就要明晰定位各地產業結構,合理規劃產業結構,根據“十三五”規劃的要求,調整和整合京津冀產業,實現產業的協同創新;要加快產業和地區分工,開展產業合作,增強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合理優化產業布局,實現錯位發展。作為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要加強科技創新、信息技術、金融、商務、文化的功能,搬遷中心城的商貿市場的同時,外遷一般制造業和污染企業;天津應該增強現代生產和制造基地的功能,充分發揮其天然港口優勢,為津冀的轉型升級提供條件,實現津冀港口群的無縫對接;而河北要發展物流以及有比較優勢的醫藥和紡織等行業,大力促進包括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出口型創匯農業的發展。
第四,構建統一、完善的人才服務平臺,實現供需的無障礙對接。構建京津冀科技創新人才服務平臺,能夠實現供需的無障礙對接,能夠使科技創新人才信息網具備統一、開放、互動等功能。并且構建京津冀科技創新人才數據庫,能夠方便高校畢業生以及其他科技創新人員求職。該服務平臺,是由政府、企業、高效以及科研院所等聯合建立,能夠對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創新人才的需求信息進行動態發布,是一個統一的開放式的區域科技創新人才服務平臺。并且通過大數據和信息庫的運用,使這個服務平臺能夠為引導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創新人才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提供現實依據,能讓人們全面了解京津冀區域各類科技創新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等情況,從而促進信息的全面共享,切實做到京津冀科技創新人才發展的一體化,從多方面解決科技創新人才合作的障礙,進而促進京津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天津城建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國際科技交流發展戰略研究”(課題合同編號:15ZLZLZF0092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朱凱峰:《“虹吸效應”對河北省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與對策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
②劉夢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人才培養的現實基礎與實現途徑》,《中國市場》,2014年第51期。
③徐佳舒、王軍霞:《我國科技人才流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科協論壇(下半月)》,2011年第5期。
責編/高驪 肖晗題(見習) 美編/于珊 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