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學術視野 > 文史 > 正文

黎庶樂:唯物史觀與當代空間問題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已經突破了空間的限制并在時間上實現了同步。與之相應,原來由時間性支配的社會構型也被由空間性支配的當代社會構型所取代。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發掘唯物史觀的空間話語,并立足于唯物史觀的立場、方法和觀點來審視和研究當代空間問題。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空間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以物質生產與再生產作為唯物史觀的基石,將單個人的活動擴展為世界歷史性活動,從而實現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揚棄和對歷史辯證法的革命性轉變。他們從不否認物質生產總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進行,認為人類歷史歸根到底是時空的演進史。

馬克思對空間問題的思考是以19世紀逐漸形成的世界市場為背景的。英國工業革命打破了地域與民族的限制,開拓了世界市場。世界市場的形成又要求資本流動不斷地努力克服障礙并“用時間消滅空間”。資本主義生命力的奧秘正在于用時間消滅空間,從而使得資本流通高速運轉。

隨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土地、勞動力和社會分工進行了空間性闡釋。他認為土地的資本化經營帶動了工業、建筑、住宅、交通、勞動力的遷入,而資本和產業的集中則引發了城市化浪潮。這種土地關系的改變實現了空間結構的變遷。城鄉的分離促使社會分工的改變,而社會分工的改變影響著人類生存的空間構型的變化。因此,馬克思認為社會空間是人類通往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從必然到自由的關鍵。唯物史觀需要以社會空間為基礎展現人類的真實生存狀態。

當代空間問題的研究理路

當代空間問題是在20世紀上半葉空間意識在建筑和藝術領域復興的影響下產生的,并且在后現代主義對傳統歷史敘事以時間性凌駕于空間性思想的質疑和挑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表現為批判社會理論日益空間化,并最終實現“空間轉向”。當代空間問題以社會空間為起點,大致形成了以下四種理路:

延續和深化馬克思社會空間的理論主題。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黑格爾的邏輯學為基礎來剖析資本邏輯的運作機理,并且對資本的形成、資本運作邏輯的空間變化進行了細致分析和解剖。列斐伏爾和哈維敏銳地捕捉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的批判要義,并進一步深入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空間構成的機理,將階級斗爭納入空間問題,從而使得社會空間既是經濟的,也是政治的和意識形態的。

對資本主義社會空間進行微觀權力的分析。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構成、自由資本主義生產狀況及其生產方式進行了全面的空間剖析。他認為,政治和權力貫穿于資本邏輯之中,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實際上是資本、權力和政治的一體化。??聡@知識、空間和權力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空間通過權力對真理生產的支配,從而實現話語的生產、積累、流通,進而達到鞏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目的。資本主義社會空間正是知識、真理和空間交織起來的權力實踐戰場。

資本主義超空間的后現代文化批判。盡管馬克思并沒有經歷后現代模擬時代(鮑德里亞語),但是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異化表征無產階級的生存狀態,強調人的歷史活動是空間構成的生存狀態。資本主義超空間實際上是后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顯著空間化特征。它通過異己的資本邏輯、消費主義、后現代文化來全面消解人的真實存在。鮑德里亞和詹姆遜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狀況中尋找后現代文化崛起的原因,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對人類生存的壓抑、對自由的失落和無望。

建構以社會空間為基礎的城市和都市哲學。馬克思認為資本流動的全球化使人類的社會空間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城市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空間的新載體。以社會空間為基礎的城市和都市哲學,是在原有的工業都市活動理論框架中對城市化和都市化所造成的空間異化的反思和批判。它表現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心與邊緣、全球與地方的相互轉化,以及文化和認同的解疆域化與再疆域化,勞動的國際新分工的都市形式和社會結構更替的空間特性變化??ㄋ固貭柕亩际猩鐣W理論通過重新梳理第三次都市革命中社會關系的動態聯結來解釋都市生活的空間特性。

重新發掘唯物史觀的空間話語

當代空間問題關注的是人的空間性存在,并強調社會空間對于人類歷史活動的重要性。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人類走向世界歷史,全球化正是人類歷史的空間拓展,而市民社會、國家的構成則是人類空間的展現。人類社會活動的空間性變化影響著社會制度、政治權力和意識形態的構成,進而影響著人類的文化表達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唯物史觀必須能夠解釋人類社會活動的空間化進程,回應當代空間問題對唯物史觀原有命題的質疑和挑戰,才能建構起其自身的空間話語。

第一,當代空間問題是首先作為反思歷史話語對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活動的制約而提出的。在這一問題上,??碌挠^點十分尖銳。他認為,自啟蒙運動以來,現代性批判的普遍性作為一個不證自明的前提,恰恰是從歷史性角度下展開的。??卤硎緫摪堰@種普遍性理解為變量,通過引入非連續性的方法論,從而使歷史與空間呈現出錯綜復雜的聯系,使得空間在歷史進程中“在場”??臻g決定歷史的發展狀態和樣式,歷史反過來在空間中重構并積淀下來。在歷史與空間的重新解讀中,唯物史觀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前提性理解也會得到全新的闡釋。

第二,當代空間問題為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解范式。資本主義通過對社會空間的征服與整合來控制社會關系的再生產,社會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交互作用不僅是上層建筑的文化表現,而且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歷史活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資本主義空間生產本身促成了差異,特別是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的空間發展的差異,迫使資本主義創造出各種新的空間。當資本主義的空間矛盾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出現資本主義危機。因此,空間將成為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革命的觸發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抗可以通過激進的空間實踐來奪取對空間生產的控制權,實現社會制度的變革。

第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空間的創造者,實現空間的解放和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是一致的。人類面對的總是同質的時間、差異的空間。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人類生活的空間在急劇地拓展,而生存體驗空間和心靈空間卻日益被壓縮。人類的本性是愛自由,生存空間越大,自由度越高。這決定了人類并不會止步于既定的社會空間。自由實質上是一種等量空間,并不存在質上的差異;民主是權力在合理空間中行使,是實現人類自由的保障。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在空間、權力和民主中的關系是非對稱的。今天,馬克思那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吶喊,就是要消滅資本主義制度,通過積極的空間實踐對既定的社會空間進行重構,從而實現經濟制度和政治權力的徹底變革。在這個意義上說,人類是作為空間存在物來實現自己對自由的滿足的。

(黎庶樂,作者單位: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焦楊]
標簽: 唯物史觀   空間   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