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習近平:建設美麗中國,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學習路上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些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于我們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和重點任務,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書中收入332段論述,摘自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至2016年3月10日期間的講話、談話、演講、賀信、指示等130多篇重要文獻,部分論述是第一次公開發表。其中,該書第六篇重點闡述“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精彩論述如下: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在海南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2013年4月10日)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3年5月24日)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的答問(2013年9月7日),《人民日報》2013年9月8日
·我國水安全已全面亮起紅燈,高分貝的警訊已經發出,部分區域已出現水危機。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水已經成為了我國嚴重短缺的產品,成了制約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成了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嚴重安全問題。一則廣告詞說“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淚”,我們絕對不能讓這種現象發生。全黨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4日)
·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重要內容。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
——在江蘇調研時的講話(2014年12月13日、14日),《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