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
——為自身成長破除桎梏,為智庫建設開辟新路
在國家政策牽引下,體制機制改革熱潮很快在各高端智庫試點單位掀起。
2016年9月6日,“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在京成立。至此,中國社科院已經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智庫、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等16個專業化新型智庫,以院綜合性智庫為統領,所(院)級智庫為主體,專業化智庫為樣板的院級、所級、專業化智庫“三位一體”智庫建設格局初步形成。
新華社研究制訂“1+8”基礎性文件,初步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覆蓋全面的建設方案;中國科學院組建事業法人機構“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有效統籌院內各類型研究資源;中國工程院加強戰略研究聯盟建設,積極構建戰略咨詢信息支撐保障能力……各高端智庫銳意改革,“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
2016年10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理事會暨國家高端智庫研究基金捐贈協議簽訂儀式在京舉行。隨著簽約儀式結束,這所高端智庫有了自己的專屬研究基金,初期金額1億元。享受“綜合改革試驗區”待遇的人大國發院,正建立起一整套創新高效的運營治理機制。與此類似,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也得益于學校層面的體制機制支撐,制定《中山大學高端智庫建設方案》及管理細則、專項經費管理細則等系列方案,探索建立適應智庫發展的組織管理、運行機制與績效考核機制。尤其讓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院長鄭德濤感動的是:人才引進基本上一路綠燈,“引來一個批一個”。
人才是智庫最根本的資源。為改善選才用才機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開辟研究員職稱序列,為智庫研究人員解決編制“老大難”問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60%的研究人員通過市場招聘,還面向全球廣發“招賢帖”;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完善以質量創新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辦法;國家行政學院選好首席專家,用好訪問學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員等,確保“庫”中有“智”。
科研機制對于智庫至為關鍵。如何避免研究成果短期化、片面化、低水平重復?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堅持選擇自己“有領軍人物,有鮮明特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研究領域,形成“鐵打的營盤”,并為其確定相應二級機構,由此使各類課題依據既定的學術邏輯,梳理、歸并、匯聚到研究體系中。
“高端智庫的實踐證明,智庫建設應是制度建設和內容建設并重。智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制度資本、人才資本、傳播資本等各種資源。”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王莉麗深有感觸。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