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政治篇 > 正文

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全文)(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6年12月

七、加快落實綠色發展

中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讓可持續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基本國策保障綠色發展。1973年,中國召開第一次全國環保工作會議。1979年,通過第一部環境保護法。1983年,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1994年,審議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實施本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國家。2000年,將保護生態環境全面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2013年以來,中國全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目前,已經形成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包括32部法律、48部行政法規、85件部門規章。共有各級環保系統機構14257個。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森林面積達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1.66%,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54%,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0.1%。自然保護區建設實現統籌發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2740個,總面積約14703萬公頃。

——環境治理改善綠色發展。建立國家生態環保綜合決策機制和區域協調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和公眾共治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保技術研發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監控強度和環境污染治理能力不斷增強。大氣污染控制呈現良好發展趨勢,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量的比重顯著下降,水電、風電、核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消費量不斷上升。“十一五”以來,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34%,累計節能15.7億噸標準煤,累計形成的節能量占全球同期節能量一半以上。201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1.9%,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35平方米。

——生態經濟推動綠色發展。全國建成由2個國家站、33個省級站、300多個地市級站和1700多個縣級站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先后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峽庫區等污染防治重點流域,建設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設立106個國家級綠色防控示范區,帶動綠色防控面積達5億畝以上。建設了兩批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共計100余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范點2000多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長效發展,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36。持續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積極推動新型工業發展進程。2016年1—9月,全國工業完成技術改造投資達6.6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40%。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增加綠色國內生產總值,拓展網絡經濟空間,2015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38773億元,比2014年增長33.3%。

——政策扶持促進綠色發展。國家通過整體規劃、分類治理、強化補償,積極保護生態脆弱區可持續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已步入良性循環軌道。中國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占全國陸地國土空間的55%,其中約三分之二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區。2005年國務院明確提出生態脆弱區實行限制開發,2008年制定實施《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綱要(2009—2020年)》。到2015年,生態脆弱區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達到100%,新增治理面積達30%以上,生態產業示范已在生態脆弱區全面開展。

——履行國際公約推進全球綠色發展。中國率先制定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先后向國際社會承諾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任務和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多年來積極采取強有力的政策行動,探索低碳發展道路。頒布實施《中國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國家方案》。超額完成《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的含氫氟烴(HCFCs)第一階段淘汰任務,累計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約占發展中國家的50%。在《斯德哥爾摩公約》26種受控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中已全面淘汰了17種的生產、使用和進出口,三個行業二公式英排放強度降低超過15%。成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簽署并批準《關于汞的水俁公約》。積極建設性參加氣候變化國際談判,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生效,使《巴黎協定》成為歷史上批約生效最快的國際條約之一,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八、推動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支持和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改善發展環境,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捍衛發展權利。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中國參與起草并簽署《聯合國憲章》,推動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秉持《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精神,支持聯合國通過《關于人權新概念的決議案》和《關于發展權的決議》。中國參加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起草《發展權利宣言》的政府專家組的歷屆會議,為在1986年正式通過《發展權利宣言》作出重要貢獻。中國一直是人權委員會關于發展權問題決議的共同提案國,積極支持人權委員會關于實現發展權問題的全球磋商,支持將發展權問題作為一個單獨的議題在人權委員會加以審議。自2006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立以來,中國四度當選人權理事會成員,為發展權主流化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參與發展議程。中國率先響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堅定支持并全力落實《聯合國千年宣言》,已經實現或基本實現了13項千年發展目標指標,在有效提升中國人民發展權保障水平的同時,推動了全球共同發展。中國積極促進國際社會達成并實施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發布了《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方立場文件》和《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上共同制定《二十國集團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二十國集團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倡議》等,為加快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整體發展進程注入了強勁動力。2015年9月,中國與聯合國婦女署共同舉辦全球婦女峰會,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目標。

——拓寬發展之路。多年來,中國在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基礎上,不斷拓寬發展思路、發展理念,堅持與各國一道走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中國積極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爭取公平的發展,使各國都成為全球發展的參與者、貢獻者,公平分享發展權益,推動在同一目標下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中國堅持開放的發展,與各國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動,讓發展成果惠及各方,為各國人民共享。中國追求全面的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推動創新的發展,以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培育新的核心競爭力,高度重視發揮聯合國領導作用,積極加快區域組織一體化進程,通過整合力量、優勢互補提升發展競爭力,讓發展潛力充分釋放。

——深化發展合作。中國一直秉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原則,致力于增強各國發展能力、改善國際發展環境、優化發展伙伴關系、健全發展協調機制,積極推動國際發展合作,推動各國人民發展權的普遍實現。中國積極推動普惠包容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堅持南北合作主渠道地位,深化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及與新興經濟體的合作,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合作共贏方式。中國政府發揮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東盟與中日韓(10+3)、東亞峰會、中日韓合作、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合作對話、亞信、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等現有雙多邊機制與區域合作平臺,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出資成立絲路基金,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推動成立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與互聯互通有關的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

——加大發展援助。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200多萬人次,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其中700多人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2008年以來,中國連續多年成為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吸收最不發達國家約23%的產品出口。為進一步推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繼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免除符合條件國家的特定債務,設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未來5年,中國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合作項目,100個促貿援助項目,100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2萬個來華培訓和15萬個獎學金名額,為發展中國家培養50萬名職業技術人員;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200萬美元的現匯援助。

——提供特別待遇。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主要是“特殊和差別待遇”衍生出的一系列貿易權利主張者而非義務承擔者。但近年來中國逐漸承擔起面向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和差別待遇”義務,重點保護最不發達國家人民的發展權。2002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盟簽訂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等東盟新成員國給予特殊和差別待遇及靈活性。2006年,中國加入《亞洲及太平洋經濟和社會委員會發展中成員國關于貿易談判的第一協定修正案》。中國海關總署先后頒布3個文件,將享受“特別優惠關稅”政策的國家從非洲擴大到40個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

——改善發展環境。中國一直致力于與各國共同維護國際和平,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支持國際和地區反恐合作,為發展權營造和平和諧的環境,以和平促進發展,以發展鞏固和平。近年來,中國努力為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方案,深度參與伊朗核問題談判,積極斡旋南蘇丹國內和解,提出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四步走”框架思路,促成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開啟和談,為恢復朝鮮半島核問題六方會談逐步積累共識。迄今為止,中國共派出軍事人員、警察和民事官員3.3萬余人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目前共有2600余名維和人員在10個聯合國任務區執行維和任務,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為支持改進和加強維和行動,中國將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建設維和待命部隊,今后5年為各國培訓2000名維和人員,開展10個掃雷援助項目,向非盟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的部分資金也將用于支持聯合國維和行動。

結束語

中國人民為爭取發展,實現發展權,付出了艱辛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新的奇跡。中國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不懈努力并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國永遠是人類發展權利的捍衛者,永遠是世界發展進步的推動力量。

人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類實現更加充分的發展權,永遠在路上。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的發展任務異常艱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更加充分地保障發展權,還需作出更大努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隨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日益變為現實,中國將實現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中國人民的發展權將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201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發出倡議,呼吁各國以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通過為新起點,共同走出一條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的發展之路,努力實現各國共同發展。中國將繼續與國際社會一道,加強發展合作,促進發展經驗互鑒,為進一步提高各國人民發展水平,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02日 10 版)

上一頁 1 234567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發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