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供給側改革措施在為我國擴大就業提供新動力的同時,也對我國靈活保障就業的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重點在于推動就業水平與就業質量“雙提升”。在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下,要健全靈活的就業保障政策,不僅要提高就業保障制度的靈活性,還要保障靈活就業的正規化。應確立和完善充分的失業保險制度,探索建立終身學習制度,構建積極的勞動力市場制度,建立靈活就業正規化的制度。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 靈活就業 政策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有效應對經濟下行、供求關系結構性失衡等問題,我國提出了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大戰略,這也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供給側改革的新時代。通過供給側改革,可以為我國經濟創造更多的有效供給,促進就業規模和就業質量的雙提升,從而推動經濟社會向好、向優發展。與此同時,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的就業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要求我國的就業市場更具靈活性,這就相應地需要政府提供更為靈活的保障就業的制度體系與之相配套。
我國靈活保障就業政策的主要內容
靈活的就業政策,不僅是保障我國常規就業人員就業安全的制度武器,也是保障我國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安全的有效制度。保障我國常規就業人員的就業安全,不但需要保障其崗位的安全,同時也要保障其就業能力穩定。保障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安全,就要保障其享受常規就業群體的就業權利和福利,同時保障其就業質量穩定。在新常態下,國家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戰略,尤其突出了“三去一降一補”的戰略任務。在這五大戰略任務指引下,我國傳統行業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對應的就業崗位也面臨新一輪的調整。與此同時,供給側改革也為勞動者開辟了新的就業去向,對推動我國就業的安全和可持續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供給側改革的戰略背景下,我國亟需建立起靈活保障的就業政策體系,促進我國就業水平與就業質量“雙保障”:
一是全面提升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充分保障國家的就業安全。充分的就業安全保證我國的勞動者在符合就業年齡的所有時期都可以方便地尋找到工作,同時在經濟環境變化過程中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同時伴隨全球經濟格局的不斷轉換,以往的終生雇傭制度也已逐步消退。在我國大力實施供給側改革的戰略背景下,傳統的煤炭、鋼鐵、紡織等制造行業將逐步去產能化,有一部分的“僵尸企業”將退出市場或者重組,大約有200多萬的就業職工將面臨就業安置。這樣就必然使部分就業群體面臨失業或者再就業,因此,就業群體需要提高就業能力,以快速適應就業環境變化和就業需求,從而順利實現就業轉移,保障就業安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就業安全的保障,需要從就業崗位的安全轉向就業者的安全,實現“以人為本”,這就需要構建更為靈活的就業保障制度體系。
為了強化對就業者的保護,從而保障就業安全,我國靈活保障的就業政策制度應包含以下幾點內容:首先是靈活、同質化的就業合同。只有確保了就業合同之間是靈活的、同質的,才能保障就業崗位之間能夠便捷轉換。其次是完善的重視學習的制度。通過這種制度,保障就業者終身受到良好教育培訓,及時接受新的知識,從而適應工作崗位需求。再次是完備的勞動力市場制度。通過勞動力市場政策的支持,能夠促進不同就業崗位之間的順利承接,有助于換崗人群或者失業人群順利轉向就業。最后是積極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社會保障制度的支撐,可以促進就業者在就業或失業時都能享受社會保障福利。
二是提高靈活就業的比重,進一步提升就業質量。在工業化時代,就業體系在各個方面都要做到高度的標準化,包括勞動契約、勞動地點環境、勞動時間等。但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時代引發了一系列的產業結構重整、技術變革和企業經營理念轉型,于是原有的標準化就業體系逐步轉為靈活、多元的不充分就業體系。這就會引起一定的社會失業問題,或者使就業群體轉移并整合進入多元、不充分的就業系統。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大規模的產業重組、精尖端技術變革、企業發展模式變革等還將持續,因此,通過一套靈活保障的就業政策體系來鼓勵新型的靈活就業,已是大勢所趨。
我國靈活保障就業的政策導向
供給側改革對我國靈活就業政策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戰略下,我國未來靈活保障就業的政策也要探索和遵循新的導向。要健全靈活保障的就業政策,不僅要提高就業保障制度的靈活性,還要保障靈活就業的正規化。
一是確立和完善充分的失業保險制度。當前,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普遍存在層次不高、范圍和覆蓋面不全、領取效率低等問題。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若要靈活保障就業,就必須確立和完善一套充分的失業保險制度。首先,應提高失業保險的統籌層次。探索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完備的失業保險運行機制,增強失業保險的互濟性、互補性和風險共擔性。其次,要全面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充分考慮到除了城鎮職工以外,還有大量的私營企業員工、個體經營戶和自由職業人群未享受失業保險,應當將這些靈活就業人群充分納入到失業保險制度覆蓋范圍內,提高就業的穩定性。再次,應普遍提高失業保險的領取效率。積極簡化失業保險金的申請領取手續,并進一步規范失業者領取失業金的程序。
二是探索建立勞動者終身學習制度。供給側改革以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主要目標,而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的重要癥結在于產業結構問題,而和產業結構問題直接掛鉤的就是就業結構。要促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就要積極構建靈活保障的就業政策,加速就業結構優化調整,不斷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的就業結構傾斜。為此,我國應探索建立勞動者終身學習制度,促進勞動就業者在勞動期間不斷吸取知識,從而提高就業的質量。首先,要聯合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搭建就業教育培訓平臺,并完善相應的教育培訓制度體系。其次,地方政府要鼓勵和支持企業內部建立和完善勞動者充分學習的機制,政府層面應出臺相應的優惠、支持政策。
三是構建積極的勞動力市場制度。構建積極的勞動力市場制度,主要的目的還在于充分激活失業人群的就業與再就業能力。就目前來看,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僅僅局限在保障失業人群的基本生活,而且失業保險金的給付期限較長,削弱了失業勞動者搜索工作的積極性,也可能引發失業者的隱性就業。通過構建積極的勞動力市場制度,能加快完善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失業保險的功能由單純的保障生活向全面促進就業轉變。在供給側改革下,去產能成為首要戰略任務,為此我國政府應積極承擔更大的責任,發揮更有效的功能,制定和完善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政府部門應當調整勞動合同法,并建立以人為本的勞動者就業落戶制度,保障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政府也應當積極完善就業信息咨詢制度,為失業者和潛在就業者提供各類就業信息服務。
四是推動靈活就業的正規化。靈活就業可以提高就業人群對就業崗位的自由選擇權利,擴大自由勞動的空間,是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國家應當積極提倡的一種就業模式。但是,國家鼓勵靈活就業,必須以保證高質量就業為前提,即靈活就業不能以低質量就業為代價。因此,我國在鼓勵靈活就業的同時,必須保障靈活就業的法治化與正規化。當然,因為靈活就業和常規就業的形式存在差別,因此推動靈活就業正規化的政策也應細化考慮。例如,對于勞務派遣工作,可依據勞動者的實際勞動時間,配置更多的就業保障權利。對于無固定期合同的勞動者,可綜合根據其勞動強度、勞動時間、勞動工齡、職業技能等給予社會保障權利。此外,在試用期、工作條件、失業補貼、工傷津貼、殘疾津貼等各個基本保障方面,應與常規就業享受同等待遇。
(作者單位:美國加州路德大學)
【參考文獻】
①白天亮:《去產能,會影響就業穩定嗎》,《就業與保障》,2016年第8期。
責編/張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