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聯網正推動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互聯網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對黨建所產生的影響,將互聯網作為黨建發展的新空間。互聯網給黨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我們在互聯網空間上必須牢牢把握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純潔性建設這一主線,及時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關鍵詞】黨的建設 互聯網 創新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來,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成立社會主義新中國后,又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推行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社會發展成就。在黨的發展歷程中,適應形勢和任務的深刻變化,是開展一切活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出發點。當前,黨情、國情、世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其中,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網絡技術迅速發展,推動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給黨的建設既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互聯網給社會政治經濟帶來的巨大變化,努力加強互聯網上黨的建設,讓黨的旗幟在互聯網上高高飄揚。
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樹立正確的互聯網觀念
必須充分認識互聯網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對黨建所產生的影響。在我國,黨的建設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包括政治上層建筑,也包括思想上層建筑。從根本上講,黨的建設必須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并隨著社會發展進行不斷調整和完善。與時俱進是黨的建設實現科學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從黨的發展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正是抓住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矛盾,使黨的政策契合了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才使我們黨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發展成為今天的執政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正處于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所推動的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 黨的建設應當在改革與創新中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黨建和互聯網的關系來說,黨建作為上層建筑,必須適應作為生產力的互聯網發展的要求,同時也要能動地發揮對互聯網的引領促進作用。從現實來看,互聯網作為生產力已經改變甚至創造了新的社會關系。比如,互聯網交易信用秩序、大數據、虛擬財產權利等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新的歷史時期,黨建工作主線就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只有適應互聯網社會帶來的深刻變化,黨的建設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否則就會脫離社會實際,也無法完成所擔負的歷史使命。
互聯網作為社會生產力的基本定位,決定了新時期黨的建設在對于互聯網的適應一定是整體性、全面性、系統性的,也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互聯網下的黨建實質上是信息社會條件下對黨的活動規律的不斷再認識和再實踐,這也是保持黨的時代性、先進性的必然要求。當然,黨建對于互聯網的適應,并不是簡單地順從互聯網的自然發展,“我們的目標,是要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更好造福各國人民”。
黨的建設在互聯網不能留有“空白地帶”
有人籠統地將互聯網視為虛擬空間,將互聯網行為看作不必當真、不必在社會管理層面進行評價的虛擬行為,所以認為黨建與互聯網風牛馬不相及;也有人雖然認為需要在互聯網上加強黨建,但由于面臨信息技術的障礙、行為模式的陌生、互聯網思維不足等困難,互聯網黨建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也有人將互聯網僅僅看作是一種具體的技術或工具,對于黨建來講只有工具或技術上的意義;甚至有人認為互聯網是黨建發展的困難或障礙,現實中有的黨員被一些五花八門的網絡內容所迷惑,甚至理想信念受到了沖擊。產生這些錯誤認識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認識到互聯網的社會生產力性質,及其給黨建帶來的新的發展空間。
必須充分認識互聯網給黨建發展帶來的新空間。隨著互聯網技術及應用的迅速發展,互聯網也正在發展成為社會關系存在的新空間。網絡看起來是虛擬的,但是使用網絡的人是真實的,網上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通過網絡行為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也是客觀實在的,這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就構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空間,這正是傳統黨建的“空白地帶”。當今,互聯網已經全方位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從老百姓衣食住行到國家基礎設施安全,互聯網無處不在。“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如何適應、治理互聯網,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重要內容。因此,對于黨的建設,應當放在互聯網帶來的新空間中去思考,運用互聯網思維來考慮當前黨建中的某些困惑。只有將互聯網作為黨建發展的新空間,圍繞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純潔性建設這一主線,讓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占領網絡陣地,黨建才能夠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從而確保我黨領導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執政地位。
充分認識互聯網技術作為社會生產力對黨建所帶來的新的社會空間,一方面要拋棄消極被動的思想,以為黨的建設在互聯網面前可以無所作為,或者將黨的建設與互聯網分割開來,看不到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對黨建發展的客觀影響,這樣必然導致黨的建設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要反對在黨的建設當中簡單地把互聯網作為管理對象,不尊重信息社會的發展規律,看不到信息技術對社會關系帶來的新格局、新空間,在黨建實踐中必然帶來錯誤決策、盲目亂干的問題。
互聯網發展對于黨建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機遇
互聯網正在引起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必然帶來黨建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于黨建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方面,互聯網對黨建帶來全方位的挑戰。互聯網本身是一種互動式的弱控制媒體,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必然營造一個復雜的、多元化的政治文化環境,不可能像傳統媒體那樣容易管理;互聯網具有無邊界的特征,網絡社會中政治價值的多元性、社會思潮的復雜性,尤其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可能使有的黨員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喪失基本的價值判斷能力;網絡對現行法律制度也帶來非常大的沖擊,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內容都可能發生巨大變化。現有法律規則已經無法完全涵蓋互聯網上的社會關系,而必須立足互聯網自身發展起來的規則,進行法律理念及規則的更新。這些都會給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制度建設等帶來嚴峻的挑戰。
另一方面,互聯網給黨建帶來的發展機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大大提升我黨的執政能力,迅速提高社會管理的功能和效率。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占領互聯網陣地,相比用傳統方法更加高效地起到提高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幫助廣大黨員和群眾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作用。對于解決當前黨建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組織機構不健全、聯系黨員不方便、貫徹群眾路線不徹底,等等,互聯網都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對于一些地方黨建存在的薄弱環節,比如,提升黨員的民主監督能力、加強廉政的網絡監督,輿情應對的快速反應,優化黨群聯系的渠道等,互聯網往往比傳統手段更加有效。
從根本上看,應對互聯網給黨建帶來的挑戰,與抓住互聯網給黨建發展帶來的機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可以相互轉化,成功應對挑戰就等于抓住了機遇,不能抓住機遇必然面臨更大的挑戰。互聯網給黨建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應當統一于互聯網黨建的內涵之中。從整體來看,互聯網黨建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能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在手段和方式上實現黨建的信息化。將互聯網技術引進黨建領域,用現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黨建工作質量,促使黨建工作向廣度和深度上發展,積極推動黨建工作全面創新。二是妥善處理互聯網對社會關系帶來的調整,在內容上實現黨建的現代化。通過對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社會關系變化的適應,不斷創新新時期黨建各項內容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從而提升網絡信息時代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及時充分地在網絡空間上加強黨的建設
當前互聯網技術正在日新月異地發展,互聯網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融入也日益加深,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信息社會條件下黨建的緊迫性,及時充分地在網絡空間上加強黨的建設,牢牢把握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純潔性建設這一主線,全面加強互聯網條件下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
一是讓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占領網絡空間。曾有一段時間,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在信息傳播的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一般都在現有體制管控之內,宣揚社會團結和諧,到處鶯歌燕舞;網絡媒體,尤其是自媒體,則扛著言論自由的大旗,爆料各種內幕丑聞,似乎唯恐天下不亂。這種現象說明,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尤其是輿論宣傳工作,還局限在傳統媒體上,沒能有效占領網絡陣地。我們應當認識到,自媒體作為個人媒體形式,不僅能為網絡大V們所利用,更應當為千千萬萬的黨員和各級黨組織所使用。目前全黨已經有8800多萬名黨員,440多萬個黨組織,黨員和黨組織應當在互聯網上發出黨建之聲,弘揚社會正能量,讓黨的思想理論占領互聯網空間。
二是將民主集中制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實現信息化。信息網絡技術將為黨的組織建設提供嶄新的結構和方式,促進黨員民主參政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提升黨內民主的程度,推動現實中的黨內民主集中制實踐活動不斷改進。比如,使用信息技術可以促進黨內廣泛討論,凝聚共識,形成科學決策。對干部隊伍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信息技術可以提供精細化的管理手段,不僅可以建立具體詳細的黨員干部信息系統,還可以加強對流動黨員群體的管理,比如通過搭建黨員黨組織聯動系統平臺,便利地實現對流動黨員的有效組織管理,這樣就不可能再出現“組織不找黨員、黨員找不到組織”的現象。
三是將互聯網作為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工具,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進一步密切黨與群眾的關系提供了可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互聯網可以使黨與群眾的交往渠道更加直接迅速有效,一個網站或者一個APP,就可以實現黨員與群眾面對面的“零距離”接觸,從而增強黨吸引、團結群眾的能力,比以前花費更少人力物力財力去解決問題,甚至效果還更好。
四是根據網絡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完善黨的法規、條例、規則等制度。在互聯網條件下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實質上就是黨在執政過程中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在制度上的體現。互聯網不可能改變政黨的宗旨,但是可以影響我們黨執政的方式和方法。在互聯網時代,黨的制度應當為黨內生活提供信息化的運行機制。應將我們黨在領導工作中和黨內生活中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和概括,不斷完善互聯網條件下黨的各項制度,也為互聯網時代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提供規則保障。
五是加強互聯網反腐倡廉建設,建設更加有效的防腐拒變機制。互聯網為社會提供了便利的信息交流工具,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也為一些人所不當或不法利用,有的利用網絡拉攏腐蝕黨員領導干部,甚至一些人以網絡為掩蓋進行貪污腐敗。加強互聯網反腐倡廉建設,就是把現實中的反腐機制建立在網絡上,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起全面反腐倡廉的工作機制。腐敗的手段信息化了,那么反腐的手段更要信息化,加強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機制更要信息化。只有這樣,黨的反腐倡廉建設才能夠保證黨的形象和肌體健康,才能真正保證黨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效,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純潔性,從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網,2016年4月19日。
責編/高驪 肖晗題(見習) 美編/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