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造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有助于保證微觀經濟主體與區域生態環境多層聯動、實現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多維目標。為此,需要抓好激發新老企業綠色創業潛能、強化科研機構學術創業導向、夯實社會組織可持續創業平臺、完善政府綠色創業制度環境、提高綠色高新技術轉化效率、注重企業家精神教育傳承六個抓手,助推京津冀協同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 綠色創業 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如何保證微觀經濟主體與區域生態環境的多層聯動,如何實現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的多維目標,成為亟待解決的“兩難”問題,也為打造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提供了契機。為此,要從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和政府“四主體”,以及高新技術和企業家精神“兩要素”出發,利用好六大抓手,打造高效完備的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
抓手一:激發新老企業綠色創業潛能
企業是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的關鍵主體,對京津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提質增效具有重要作用。在京津冀經濟、社會和生態各個領域,都涌現出眾多以綠色創業為源起的新企業,還有很多既有企業通過內部綠色創業努力實現“綠色轉身”。但是,令人沮喪的是,在實踐中并非所有的綠色創業機會都能轉化為綠色創業行動。不少創業者面對綠色機會時,要么力不從心,要么熟視無睹,要么避而遠之,要么背道而馳。這使得我們不得不思索:為什么創業者面對綠色創業機會時表現會如此迥異?在綠色創業機會開發的過程中,究竟是什么關鍵因素決定著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
毫無疑問,回答這些問題,單從外部環境來進行考察,是難以準確全面的。對此,首先需要新老企業積極開展綠色創業活動,從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識別和開發綠色機會,在開拓新事業和創造新價值的過程中將生態導向內化為企業核心價值,通過不斷創設新的綠色產品和服務,使企業對保護生態環境從“不得不為”轉化為“主動而為”,最終實現京津冀企業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其次,要突出綠色價值創造導向,指引新老企業樹立綠色創業理念,讓更多創業者和管理者認識到,綠色創業不同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也非一種公益事業,而是企業為開拓新事業、創造新價值而對綠色機會進行識別和開發的過程,據此尋找到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激勵兼容”的契合點。
抓手二:強化科研機構學術創業導向
京津冀是科研機構聚集地,亟待關注兼顧學術知識創新和創業價值創造雙重訴求的學術創業實踐,鼓勵科研機構探索具有綠色屬性的學術創業活動,推動綠色新知識有效生成和高效流動。一方面,通過直接型學術創業,鼓勵學者創辦衍生企業等實現綠色學術成果創新;另一方面,關注間接型學術創業,立足教學科研工作,培養學生綠色創業思維和素質。
對于綠色創業生態系統而言,學術創業激發了系統中學術主體的創業熱情,強化了學術主體的創新角色,讓學者和學術組織能夠突破當前資源束縛,識別和利用綠色創業機會,在實現個體和組織成長過程中,加快京津冀地區實現資源會通和融合。京津冀地區集聚了眾多大學和科研機構,可以通過建設創業型大學、應用“三螺旋”創新模式促進學術創業活動、構建富有綠色特性的專利政策體系和知識轉化機制、建立大學綠色產業園等措施,在提高學術創業活動績效的同時,不斷提升知識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抓手三:夯實社會組織可持續創業平臺
社會組織作為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的主體之一,可以通過不同方式的創新,把自身的商業利益與社會公眾利益結合起來,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增加社會福祉,這也符合當前新興的社會創業理念。社會創業瞄準可持續導向,重在追逐創造未來產品和服務的機會,保護自然環境和保證生活質量,目的就是要為個人、經濟和社會創造經濟和非經濟價值。
因此,有必要為京津冀社會組織提供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三重底線的平臺,扶持區域社會組織識別綠色創業機會,最大化調動社會資源來開發機會,并最終創造可持續新價值。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機會、團隊和資源不斷進行匹配和平衡,催生契合綠色發展的社會新事業的創建。同時,要充分發揮創新、溝通和領導對社會組織管理的積極作用,使這三要素形成相互匹配和協調的創業合力,創造性地整合商業機會開發和社會使命履行的目標,采用適當的溝通手段,在環境資源的稀缺性和商業機會的盈利性之間進行充分協調。
抓手四:完善政府綠色創業制度環境
在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中,政府主體對區域中綠色創業活動數量和質量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政府作用,為綠色創業者提供創業所需的基礎設施、資本市場及開創新企業的激勵等助力性要素。中國創業動態跟蹤調查(CPSED)數據表明,政府營造的制度環境與環境中的創業活動水平、個體創業動機水平和創業支持資本之間存在作用關系,主要表現在推動創業教育、優化社會結構、活躍風險資本市場等方面。
為此,從規制環境角度看,政府仍需要借助規章、法律、政府政策等手段,促進和限制相關創業行為以為綠色創業助力;從認知環境看,政府有必要通過社會共享知識和信息等方式,調節綠色創業活動水平,在知識溢出效應基礎上,催生更多的綠色創業機會;從規范環境看,政府可通過公眾技能和行為準則等渠道,引導綠色創業文化,彌補規制規范等維度的薄弱環節,并在實踐層面搭建綠色創業的助力平臺,通過創新激勵等途徑,提高區域綠色創業宏觀和微觀制度環境結構協調和動態演化。
抓手五:提高綠色高新技術轉移效率
新興科技知識與企業生產運營緊密結合,是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建設的應有之義。綠色高新技術轉移有助于實現技術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但由于綠色新知識與商業化知識之間存在“知識過濾”的屏障,使得綠色屬性新知識的投入所創造的知識存量,常常無法最大化地實現商業化。
為此,需要克服綠色高新技術轉移面臨的“知識過濾”等效率陷阱和障礙,立足京津冀不同區域發展階段和約束條件,圍繞企業所處行業屬性和成長規律,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尋找綠色科技成果轉化的契合點,通過京津冀地區技術市場轉化、產學研聯盟、社會網絡合作等多種途徑,積極利用創業尤其是機會導向創業的調節作用,推動更多企業參與到綠色高新技術轉移的鏈條當中,減少“知識過濾”的負面影響,提高新知識對京津冀經濟發展的貢獻,使綠色高新技術引領企業高效實現綠色價值創造。
抓手六:注重企業家精神教育傳承
北京是全國企業家最密集的地區,企業家精神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優勢要素。為此,京津冀綠色創業生態系統建設,要營造尊崇褒揚企業家的社會氛圍。例如,引導社會形成尊重、關懷、寬容、支持企業家的輿論氛圍;加強社會榮譽和政治待遇激勵,通過設立北京市“功勛企業家”獎勵等做法,公開表彰一批就業帶動多、稅收貢獻大、創新輻射強的綠色企業家。同時,要建立企業家容錯容敗機制,激勵他們大膽作為,并對綠色經營失敗教訓進行理論挖掘,形成社會知識積累。
此外,要從綠色企業家精神延續角度,進行教育實踐的引領和指導。一是尊重企業家意愿,按照不同區域和行業,對企業家開展綠色創業分類培訓。二是引導企業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激勵企業家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回饋社會。三是加強企業家精神研究和輔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組織有關高校、行業協會商會、知名企業開發綠色企業家精神專題課程,激發更多企業家的綠色創業激情和活力。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新企業綠色創業行為與制度環境的協同演化機制研究”(課題編號:15JGB062)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王玲:《創業生態系統研究回顧與展望》,《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1期。
②李華晶、張玉利:《創業研究綠色化趨勢探析與可持續創業整合框架構建》,《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年第9期。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編/楊鵬峰 美編/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