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掀起“雙創”活動,而在此期間,我國互聯網金融獲得蓬勃發展。互聯網金融能夠支持“雙創”活動開展,但與此同時,作為新事物的互聯網金融也存在諸多弊端。因此,要想讓互聯網金融在“雙創”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必須對當前的互聯網金融熱潮進行理性思考,促進其規范化發展,使之真正助力“雙創”的發展。
【關鍵詞】“雙創” 互聯網金融 信用服務 【中圖分類號】 F724.6 【文獻標識碼】A
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已經席卷各行各業,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吸引了眾多企業和創業者參與其中,為我國經濟市場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在2015年的兩會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除了提出“雙創”外,還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其中,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的互聯網金融服務行業已經成為當下“互聯網+”的典型。互聯網金融不僅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還能夠對我國實體經濟發展起到支持作用,也將極大地推動我國“雙創”活動的開展。
我國的金融環境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實現了快速發展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與教育、醫療、交通、旅游等各個領域融合,規模已近10萬億。從業務性質來看,互聯網金融主要開展負債業務、資產業務與中間業務。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額寶、騰訊的微信理財通等都是典型的互聯網金融負債業務,據2016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余額寶用戶已達2.95億人;2015年初,微信理財通的資金規模也超千億。在資產業務上,主要是以P2P融資、電商小貸和眾籌等為代表。當前我國活躍的P2P網貸平臺超過350家,累積交易金額超600億。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云計算、金融信息服務等是互聯網金融中間業務的代表。易觀智庫2015年1月的調查統計顯示,支付寶的活躍用戶目前已超6億,未來10年隨著更多海外用戶的加入更有望突破20億。由此可見,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極為迅猛,并快速進入傳統銀行業的業務領域。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是與我國的金融環境有密切關系的。
首先,我國當前尚未完全實現利率市場化。隨著市場化的深入,我國也在不斷開放金融市場,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以及銀行間的拆借利率已經與市場化利率較為接近,但我國在存款利率方面始終處于管制狀態,并未完全開放,加上通貨膨脹,銀行存款的實際利率常常出現負值。此外,銀行的其他理財金融產品往往購買門檻較高,這讓一般僅擁有小額存款的人難以購買銀行金融產品。但互聯網金融的產品豐富、起購金額低,也并沒有過多的門檻,這就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的不足,吸引了大批普通金融消費者。
其次,我國金融消費者的投資渠道狹窄,而互聯網理財滿足了普通大眾低風險投資需求。當前我國的金融機構推出了保險、股票、基金、信托、期貨等各種金融產品,但這些金融產品都具較高投資風險,不符合普通投資者的需求。而互聯網金融所推出的金融產品,不僅收益數倍高于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產品,而且能夠持續穩定帶來收益,適用保守型的普通投資者,這也讓互聯網金融受到大眾追捧。
最后,我國傳統金融業對中小微企業支持不足。我國銀行大都青睞具備周期長、企業規模大、房地產領域、政府項目等元素的貸款項目,而并不支持小微企業的貸款,而且大多數銀行貸款的審批流程復雜、人力資源投入較高,也不符合小微企業靈活的融資需求。互聯網金融中的網絡貸款業務的開展彌補了傳統金融機構在這一領域的不足,這也促使我國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項目迅速發展。
互聯網金融助力“雙創”戰略的實施
首先,互聯網金融為“雙創”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務。在互聯網金融趨勢下,傳統金融機構也不斷將業務互聯網化,積極開發互聯網金融產品,使金融消費者通過電腦、手機等聯網設備就能完成金融活動,極大提高了金融交易的效率。而且,互聯網金融還為“雙創”項目進行融資提供了多種可能。此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加劇了金融市場的競爭,也促進金融機構不斷進行創新改革,為雙創參與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務體驗。
其次,大數據能夠為雙創參與者提供信用服務。“雙創”項目面臨融資難問題,一方面是因為部分中小微企業缺乏能夠擔保抵押的資產,另一方面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并不了解雙創參與企業的信用狀況。傳統金融機構往往因為成本問題很難對全部企業進行信用記錄,但互聯網金融可以根據“雙創”企業在電商等網絡平臺的訂單、銷售額等經營狀況建立企業信用數據庫,從而為企業提供授信服務。據此,金融機構可憑借企業信用狀況提供融資服務,為雙創提供金融支持。
最后,互聯網金融能夠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促進“雙創”戰略發展。互聯網金融憑借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能夠精準了解“雙創”參與者的金融需求,進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這既發展了互聯網金融,也能夠滿足“雙創”參與者的金融需求,降低雙方的運營成本。在具體的互聯網金融活動中,互聯網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設置條件,快速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符合條件的“雙創”企業,并在線完成授信評價,這既提升了互聯網金融的效率,也有利于雙創企業快速獲得融資。
“雙創”視角下互聯網金融理性發展的對策
在“雙創”背景下,盡管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并極大地促進了“雙創”事業發展,但更為重要的是要讓過熱的互聯網金融回歸理性。2016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打擊互聯網金融中不規范經營行為,引導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發展。此外,還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構建穩健安全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秩序。
第一,我國應制定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當前,我國在互聯網金融規范上僅出臺了一些辦法、規定,但其法律效力不高,也沒有相關的專門法律。因此,為了適應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態勢,我國應盡快填補這一領域的法律空白,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準入、運營、監管等各個方面作出具體規定,約束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為我國相關部門的互聯網金融執法提供法律依據,也能為“雙創”活動的投融資雙方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第二,我國應加快征信體系建設。信用是金融活動開展的基礎,尤其是對互聯網金融而言,缺乏信用評估,可能會對整個系統帶來風險。小微企業是我國“雙創”開展的主力軍,而由于征信體系的不完善,使它們較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融資支持。盡管互聯網金融簡化了小微企業的融資程序,為其創業、創新提供了便利,但要想互聯網金融持續發展,對“雙創”產生最大化效應,還是應該嚴格把控金融風險。互聯網金融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構建數字化的信用管理體系。除此之外,我國應推進社會征信體系建設,成立專業化的征信機構,為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各個行業提供征信服務。
第三,要加大互聯網人才的培養力度。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覆蓋了計算機、網絡、金融、管理等專業,而且還需要大批熟悉金融產業政策的人才。人才是一個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我國互聯網金融要想更好服務于“雙創”,就需要一大批專業的互聯網金融人才。因此,我國高校應及時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既要重視傳統的數學、統計學、金融風險評估等課程學習,也要開設網絡安全、大數據技術等新課程,滿足互聯網金融行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
第四,要完善互聯網金融網絡管理體系。面對種類日益豐富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我國需要建立分類監管體系,但傳統的監管方式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監管成本較高且效率低下,為此,我國在互聯網金融監管上也可以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建立網絡監管體系,將金融監管虛擬化,而且通過建設網絡監管系統,還能夠共享監管信息,降低金融監管成本,提升效率,為互聯網金融的穩健發展提供保障。在網絡監管體系建設上,我國工信部應重視互聯網金融信息安全建設,對網絡金融交易中涉及到的交易記錄、網絡身份認證、加密信息、電子簽名等進行有效保護,減少互聯網金融風險,避免因安全措施不足給互聯網金融交易者帶來財產損失。
(作者單位: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①金海:《互聯網金融在熱議中回歸理性思考》,《中關村》,2014年第11期。
②施磊:《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需理性看待》,《銀行家》,2014年第2期。
責編/劉芋藝 美編/王夢雅(見習)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