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問題不是小事。改文風永遠在路上。
前不久,中國記協在京召開第二十六屆中國新聞獎、第十四屆長江韜奮獎獲獎者研討會,提倡用清新文風引領時代新風。不僅新聞工作者要改文風,作為溝通群眾、服務群眾的黨員領導干部,更應該轉作風、改文風。
文風不僅代表語言風格和個人喜好,更折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尚,關乎事業興衰成敗。延安時期,有人比較了共產黨和國民黨的文風后,得出結論:“一看語言文字,就知道誰戰勝誰了。”語言文字,是領導干部指導工作的一種方式。文風不正,自然沒有感召力號召力,就不會打動人影響人,何談工作效率、領導威信?因此,領導干部任何時候都不能不重視文風,都不能忘了改文風。
當下,領導干部改文風,重要的是反對打官腔、反對耍花腔。所謂打官腔,就是高高在上,不容置疑;套話連篇,自以為是;不講道理,只講命令。這樣的腔調,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可能很好地傳播黨的聲音,引導群眾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如果說打官腔是一種語氣問題,是一種態度問題,搞不清自己“姓什么”“為了誰”,還有一種更惡劣的文風,那就是耍花腔。所謂耍花腔,就是只講形式,不要內容,其主要特點:一曰故弄玄虛,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名詞,看似花里胡哨,實則讓人不知所云;二曰詞不達意,文章是為了表達思想觀點的,耍花腔則不然,引文一大段,排比一串串,既講押韻,又講對仗,但要問反對什么,倡導什么,則不足道哉;三曰空洞無物,操著花腔,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是為了媚上,上頭愛聽什么,自己就說什么,十足一場表態秀,這正是我們所反對的“表態文章”。
文章“不以富麗為工”,最忌“云端”和綺麗。之所以會出現打官腔和耍花腔的文風,主要是少數領導干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思想和作風所致。孤芳自賞、盲目自大,不能正確看待自己,不注重走群眾路線,把自己當成官老爺,自然就會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用投影儀推出一堆堆用處不大的文字垃圾。
文風是一個綜合系統,它包括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語言、語調,知識、涵養,黨性、政德,等等。改文風,需要方方面面下功夫,最應該做的就是堅持多接地氣,反對打官腔;內容為王,反對耍花腔。
“我們的文字必須反映實際,以解決問題為要旨,避免坐而論道,避免把時間精力弄到概念、詞句、提法的新奇上,文章架構的工整上。”在這一點,習近平同志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學習他的講話和文章,當長則長,當短則短,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這正是領導干部改文風的方向、要旨和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