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6地市中排名第13,人均GDP在16地市中排名第14。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在16地市中排名靠前(位列第6),但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在16地市中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1、第14)。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和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的偏低,與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都較低有關;該市勞動生產率較低,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勞動生產率都比較低有關。為此,對于六安市,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亳州: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6地市中排名第14,人均GDP在16地市中排名第15。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知識存量在16地市中排名相對居中(位列第9),但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在16地市中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6、第10)。通過進一步分析勞動生產率下的兩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勞動生產率較低,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勞動生產率都比較低有關。為此,對于亳州市,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采取積極措施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池州: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6地市中排名第15,人均GDP在16地市中排名第7。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在16地市中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2、第10、第13)。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和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的偏低,與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都較低有關;該市勞動生產率較低,主要與農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有關。為此,對于池州市,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進一步激發產業轉換、互動的活力,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阜陽: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6地市中排名第16,人均GDP在16地市中排名第16。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在16地市中排名相對居中(位列第7),但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6、第15)。通過進一步分析知識存量和勞動生產率下的四個二級指標,我們發現,該市知識存量的偏低,與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都較低有關;該市勞動生產率較低,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勞動生產率比較低有關。為此,對于阜陽市,通過進一步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等來提高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研發經費投入占GDP的比重,采取積極措施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提升,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可能產生的誤差及后續可開展的研究說明
數據可得性帶來的限制。在五個二級指標的指標數據選取方面,主要以數據的可獲取性為導向,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標數據對于指標的準確反映水平,因此測評得到的結果與各地市的實際情況存在略微偏差在所難免。例如在衡量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上,考慮到數據可得性,本文選擇的是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的各受教育階段人口數量等作為基礎數據。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間是2010年,因此與2015年各地市的實際情況難免存在差異。
各地市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測評結果可能和人們對安徽省16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直觀印象存在略微的偏差,不乏一些經濟水平和經濟發展速度相對靠前的地市,在測評結果中排名相對靠后。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由各地市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所造成的。不同的省份處于經濟轉型實現期、經濟轉型深化期、經濟增長提速期這三個階段,而依據我們前面開展的回歸分析,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各地市的經濟發展結果,將是地市經濟轉型能力隨著地市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均生產總值的不斷提高,而呈現出逐步上升的過程。然而應該指出的是,這更多是一個整體性、歸納性的分析結果,這其中仍可能存在個別地市尚未跨越拐點的情況。這也進而說明,對于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市,相互之間在經濟轉型能力方面可能并不完全具有絕對的可比性。當然,這也有待于更為完善的時間序列數據來擬合和證實。
更為深入的實地調研有助于對測評結果進行補充和修正。除了數據的可得性會給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指標數據的選擇帶來限制之外,現實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安徽省各地市,有其自身不同的發展特色、發展重點和難點,因此評價地市經濟轉型能力的指標體系應盡量避免千篇一律,同時提升經濟轉型能力的路徑也應當多元多樣。在本次測評的基礎上,若能就相關問題在安徽省16地市廣泛開展實地調研,不僅有利于準確把握安徽16地市所處的實際發展階段,而且有助于根據各地市的發展重點等,設計出符合不同地市實際情況的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進而對測評的結果進行修正和補充。
如若可以獲取更為詳實的安徽省地市經濟社會發展數據,將能夠在構建經濟轉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設計出更加符合各地市實際的經濟轉型的具體路徑,并且從實證的層面更深一步地探索究竟還有哪些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因素,會促進或限制安徽省16地市經濟轉型能力的提升。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趙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