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學術傳承的脈絡
實際上,一些老科學家的手稿能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項“搶救”歷史資料的工作。這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個部委于2010年啟動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這項工程著眼于80歲以上、學術經歷豐富的兩院院士或有突出貢獻的老科學家,力求真實反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的情況,豐富我國的科技史文獻。
“研究科學家的手稿,不僅能了解每一位科學家學術成長歷程中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和師承關系,更能厘清中國現代科學各領域的脈絡,為進一步創新打好基礎。”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藜說。張藜同時也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的首席專家。
李東英院士向“采集工程”捐贈的手稿,包含了他親筆所記的自20世紀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工作筆記共4萬頁。這既是其個人學術生涯的完整記載,也是我國稀土科研事業發展的完備史料。張藜認為這些手稿彌足珍貴。
目前,“采集工程”已經搜集到黃緯祿、王文采、劉建康等400余位院士和專家的手稿、書信等實物原件資料7萬余件、數字化資料20多萬件和大量的視頻、音頻資料。
借助這些資料,已經推出了徐光憲、吳孟超、羅沛霖、陸婉珍等70多位科學家的傳記,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出版?!毒硎骈_合任天真:何澤慧傳》《此生情懷寄樹草:張宏達傳》和《舉重若重:徐光憲傳》還被科學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毫無疑問,老科學家們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身為“采集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說,收集這些歷史資料,“能夠讓人們對中國現代的科學家怎么成長有更加感性的了解,同時讓每一個專業領域的人了解自己的學科發展。”
圖①:1956-1962年王文采院士手繪的牦兒苗屬彩色植物圖。(中國科協供圖)
圖②:1956-1962年王文采院士手繪的牦兒苗屬彩色植物圖。(中國科協供圖)
圖③:1966年劉建康院士手繪的魚鱗片圖。(中國科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