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其“樸正熙女兒”的身份、對其坎坷人生經歷的同情,韓國人選擇了樸槿惠做總統。選民原本寄希望這位“將門虎女”帶領國家“再創漢江奇跡”。不料,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經濟不振,人事任命混亂,世越號沉船事件應對不力,薩德問題引發嚴重的社會分裂,民心逐漸背離。此時出現所謂“閨蜜門”,打開了韓國民眾失望、憤怒、受辱的情緒閘門。性格急躁而剛烈的韓國人,不能容忍國家被這樣的人控制,不能容許樸槿惠完成其五年總統任期,要求其立即下臺。
【關鍵詞】樸槿惠 “閨蜜門” 彈劾 【中圖分類號】D821 【文獻標識碼】A
韓國人當年為什么選擇了樸槿惠
一人一票的選舉民主是個獨特的機制,它只體現選舉者選了誰,并不表明為什么選他或她,也不管這個理由是否有助于其履行總統職責。2012年12月19日,樸槿惠以高達51.6%的得票率當選總統,這是在1987年韓國恢復總統直選制以后,首次出現過半數的高得票率。而之前總統選舉中出現過半數的得票率,則要追溯到1971年樸正熙與金大中的對決,前者以53.2%的得票率獲勝。可以說,在選舉時,韓國國民給予樸槿惠極高的支持。那么,當時韓國選民為什么選擇了樸槿惠?
個中理由或許有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她是樸正熙的女兒”。樸正熙在1961年5月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在1963年通過民選回歸民政,一直執政到1979年10月被核心幕僚情報部部長金載圭槍殺。這十八年,是韓國民主政治歷程中的一段曲折,與此同時,也是韓國實現經濟騰飛的“漢江奇跡”的關鍵時期。正因為如此,在政治學研究領域,樸正熙政權被界定為典型的“發展型政權”。樸槿惠繼承了其父親的兩大遺產,有時她被稱為“獨裁者的女兒”,有時她被看作“漢江奇跡締造者的女兒”。隨著時間的流逝,樸正熙成為韓國國民評價最高的總統。特別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非常感激樸正熙為國家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基于此,他們選擇了樸槿惠。
第二條理由是同情。樸槿惠總統的母親陸英修和父親樸正熙先后在1974年8月和1979年10月被槍殺。在2006年5月韓國地方選舉之際,樸槿惠作為政黨黨首,為該黨首爾市長候選人吳世勛站臺助威,遭到襲擊,面部被劃傷。不少年老者這樣感慨:“多命苦的女人!”樸槿惠在被劃傷出院后,立即投入地方選舉拉票活動中,對于該黨地方選舉選情的拉升明顯。同樣,在2012年投票選擇樸槿惠的選民中,同情其坎坷遭遇的人不少。直到“閨蜜門”事件爆出之前,樸槿惠在60歲以上老年人群中的支持率在70%左右,這是前兩項因素的持續作用,是樸槿惠的“鐵票”,除非她犯了無法挽回的錯誤。
第三條才是樸槿惠的領導力。2004年,當時的在野黨大國家黨因發起對盧武鉉總統的彈劾案,遭受國民唾棄,在國會選舉中慘敗。樸槿惠此時站出來力挽狂瀾,虛心接受民意,帶領大國家黨走出低谷。這是她僅有的政治成績。
從1979年父親被刺殺至1998年出任國會議員,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里,樸槿惠一直過著隱居修行的生活,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在絕望中鍛煉自己”。這段時間,她與外界接觸很少,沒有從政的歷練,也就沒有培養合適的執政團隊。她與弟弟妹妹之間的關系也不融洽,可能身邊只有崔順實等所謂的“閨蜜”,仰賴某些宗教的力量。由此帶來以下方面的問題。第一,她沒有建立起適當的人才庫,也沒有采取合適的選拔方式,來填充總統權限內指派或提名的數千個重要職位。比如,上任伊始,在國務總理等的任命上,不是她所提名的人不愿意出任,就是候選人在國會無法獲得通過,幾經周折。人事問題從執政開始就一直困擾著她。其次,溝通能力不足,與國會、與國民的溝通不暢。在民意調查中,這一項與不透明、不公開等一起,經常被列為對總統施政不滿意的主要原因。第三,或許也是最致命的,總統從著裝到發言稿,從人事任命到財團資金,都依賴“閨蜜”的意見,而這位“閨蜜”又籠罩著神秘甚至是“詭異”的宗教色彩。韓國人憤怒了,到底選的是誰做總統?
當前,韓國人已經被憤怒的情緒所籠罩。但是,回過頭來理性地看一下,韓國人在投票的時候,有沒有認真地問:樸槿惠是否適合當總統?她有沒有能力當總統?實際上,在選舉時,候選人的水平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可能是選民的素質,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民主的質量。
韓國國民對樸槿惠的期望與失望
樸槿惠在競選中強調自己要帶領韓國“再造漢江奇跡”,韓國人也期待這位“將門虎女”能夠給韓國帶來“福音”。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在經濟上,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韓國經濟增速放緩。根據韓國統計廳網站的數據,近三年,韓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在3%左右。2013年為2.9%,2014年升為3.3%,2015年下降為2.9%。2016年韓國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在2.7%左右。韓國央行2016年12月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低于預期,主要原因是:建設業投資不振、汽車產業罷工、三星電子Galaxy Note7召回、外國人在韓消費不振、出口形勢惡化等方面的影響。考慮到全球經濟形勢,這樣的經濟增長率還算過得去。但是,這與樸槿惠宣揚的“再創漢江奇跡”相去甚遠。不僅如此,與經濟增長乏力相呼應的是,韓國的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導致其較早失去了年輕選民的支持。
對韓國國民來說,2014年4月世越號沉船事件的傷痛,至今難以撫平。這艘載有476人的客輪,在全羅南道珍島郡海域發生浸水事故之后沉沒,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死傷者多數是高中生,多少個家庭毀于一旦。事故發生后,韓國海警救援不力。不僅如此,逐步暴露出來的安全管理隱患,直指“官商勾結”。死難者家屬的訴求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在光華門廣場世宗大王像附近,至今仍設有死難者靈堂。此次“閨蜜門”事件爆出后,針對世越號事件發生時總統到底在哪里、在干什么、為什么應對不力的疑慮又傳得沸沸揚揚。
外交議題曾是樸槿惠執政的主要亮點,在前半個任期中,她在鞏固韓美同盟的同時深化了與中國的關系。在2016年1月朝鮮進行第四次核試驗之后,樸槿惠調整對外戰略,放棄原本在中美之間相對均衡的外交戰略,不顧中俄強烈反對,宣布部署薩德導彈防御系統,此舉不僅引發中俄嚴重抗議和相應戰略部署的調整,也在韓國國內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分裂。樸槿惠無視韓國國內在部署薩德上的意見分歧,一味地指責反對部署薩德的人是“不純勢力”。薩德部署地嶺南地區是樸槿惠所代表的保守政黨傳統政治地盤,但是韓國政府公布在此部署薩德之后,民意流失嚴重。
從樸槿惠執政的2013年2月—2016年10月“閨蜜門”事件曝出之前,與民主化以來的其他總統相比,樸槿惠的支持率是基本正常的,總體上符合民主化以來韓國總統支持率的運行軌跡,即,由執政初期60%左右的高支持率,向執政中后期20%左右的低支持率演進的大趨勢。韓國蓋洛普公司的民意調查顯示,在執政的第四個年頭第二季度,樸槿惠的支持率占32%,低于其前任李明博(37%)、金泳三(34%),高于金大中(28%)、盧武鉉(16%)。在蓋洛普公司2016年10月11—13日對全國公眾進行的抽樣民調顯示,對樸槿惠總統施政持肯定評價的人占26%,這些人支持總統主要是因為對朝政策(22%)、工作努力(17%)、外交關系(12%)、小心謹慎(12%)等。而對總統施政持否定評價的人占59%,他們不滿的主要原因在于:溝通不足、不公開、不透明(15%)、經濟政策(14%)、自以為是、獨斷、自我中心(7%)、人事安排不妥(7%)、國政運營不夠靈活(6%)、福利政策(6%)、全面的不足(5%)、未能履行競選承諾(4%)、對朝政策(2%)、外交問題(2%)等。這是在崔順實事件被廣泛報道之前的狀況。
在2016年10月18—20日蓋洛普的調查中,受到崔順實事件的影響,民調顯示對樸槿惠總統施政不滿的原因中,崔順實事件首次出現,并且列在第八位(4%)。一周之后,即10月24日JTBC電視臺爆出崔順實舊電腦中有總統演講稿等內容之后,樸槿惠總統的支持率開始急跌。10月25—27日的民調顯示,總統支持率為17%,對總統執政不滿的理由中,崔順實事件躍居第一位(38%)。隨著“閨蜜門”事件的持續發酵,民眾對樸槿惠總統失望透頂。11月22-24日的民調顯示,樸總統的支持率降到歷史上罕見的4%。在對總統不滿的原因中,崔順實事件(45%)占據絕對主導,全面的不足(7%)、國政運營不夠靈活(6%)、不正直(6%)、溝通不足、不公開、不透明(5%)、領導力不足、回避責任(5%)、總統資格喪失(4%)、腐敗(3%)、主觀、不夠小心(2%)等。可以看出,此時韓國民眾的不滿,已經不是集中在具體的某項政策,而是嚴重質疑總統的合法性、道德性,直至全面地否認總統,認為其已經不具備繼續執政的資格。這就是為什么此次示威人群,不是像7-8月份要求其撤回部署薩德的決定那樣,而是直接要求她立即下臺。
樸槿惠總統的三次對國民談話,一直在強調的是自己沒有任何私利,一直兢兢業業為國工作,夜不能寐。曾經,“工作努力”是不少人肯定樸槿惠的重要原因。但現在,在韓國國民看來,當前的問題已經不是她工作是否努力的問題,而是一個沒有任何公職的人正在左右著缺乏執政能力的總統。唐朝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怨恨不在大小,關鍵是“閨蜜門”造成了民心的背離,激怒了韓國選民。
想讓總統提前下臺從程序上看并不容易
韓國憲法第七十條規定,“總統任期為五年,不得連任”。韓國的民主在“五年單任總統制”下穩定運行了近30年,這一體制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但是,五年單任沒有為總統執政評價中的不滿情緒提供出口。其一,由于總統缺乏謀求第二任的激勵,可能無視民意。其二,對于性急的韓國人來說,對于自己不滿意的總統,要忍受其五年的任期實在太難。想讓總統提前下臺怎么辦?
正常情況下,總統下臺可以通過總統主動下臺或者國會彈劾兩種方式。在韓國歷史上,總統在任期內主動下臺只有一次,即1960年4月李承晚的下臺。從樸槿惠總統第三次對國民談話的內容來看,她并不想主動下臺。群眾游行示威對樸槿惠總統的壓力,尚未大到讓她感受到需要立即下臺。而且,2016年11月9日新當選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就給樸槿惠總統打電話,并表示“美國將百分百地堅持與韓國合作路線不動搖,通過與韓國堅定強有力的合作抗衡保護韓國免受朝鮮的不穩定性帶來的威脅。并將與樸總統攜手并進,韓美兩國將一路平安同行”。特朗普不可能不了解韓國國內政局。他對樸槿惠的支持顯而易見,完全不同于1960年李承晚宣布主動下臺前的局勢。
在樸槿惠政府之前,韓國歷史上出現過一次總統彈劾案,就是2004年的盧武鉉案。總統彈劾案經國會通過之后,遞交憲法法院,被憲法法院駁回,盧武鉉恢復行使總統權力。2016年12月9日,韓國國會以234票贊成、56票反對、2票棄權、7票無效、1人未投票的表決結果,通過了對樸槿惠總統的彈劾案。未來,憲法法院能否同意彈劾總統?總統的失誤或犯下的錯誤,是否足以嚴重到提前結束任期?這是憲法法院維持憲法嚴肅性所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憲法法院是僅僅考慮當前的民意,還是維護憲法和政治秩序的穩定?而且,因為憲法法院中九名大法官,其中三名是樸槿惠任命的,其他人是李明博政府時期任命的。九名法官大多在政治上屬于保守派。表決通過總統彈劾案,需要有六名或以上的大法官同意才行,難度可想而知。2017年年初又會有2名法官退職,判決的變數很多。
概言之,當前韓國的政治亂局,在民主化以后的韓國比較少見。若縱觀韓國1948年以來的政治發展歷史來看,則并不足以為奇。為限制總統隨意延遲任期而設置的“五年單任制”,從憲法的高度上促進了民主制近30年的平穩運行。但是,從運行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不能完全表達民意的弱點。預計此次事態平息之后,韓國可能要修改憲法,在政治體制上做出修正,一是可能要推進“四年兩任總統制”;二是要轉向“責任內閣制”,由國會多數黨領袖出任政府總理,在政府和國會之間達成相對一致,便于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不論彈劾案最終能否獲得憲法法院的同意,韓國明年都將進行總統大選,這會對未來韓國政局和對外政策產生不少影響。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亞太政治研究室主任)
【參考文獻】
①《關注樸槿惠閨蜜“干政”事件》,人民網,2016年12月6日。
責編/潘麗莉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