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后,社會各類利益需求、矛盾沖突日益復雜化,原本以行政手段為主的一元化社會管理體制缺乏治理彈性,不足以應對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而且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主體更具自主性,這也動搖著原本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在此背景下,我國應通過完善社會合作治理體系來重建社會秩序。
【關鍵詞】社會合作治理 轉型期 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C935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社會合作治理體系構建的成效
首先,政府在社會合作治理體系中的主導能力不斷提升。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提出了社會治理的理念,這表明我國政府在社會管理上將由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政府逐步將一些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交由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實現社會的共同治理,同時也提升了治理水平。近年來,我國在社會治理上的投入也不斷加大,如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在我國GDP中的占比不斷提升,這為實現有效的社會治理奠定了基礎。此外,我國政府為進一步實現治理的有效性還對社會治理機構進行改革,將職能相近或交叉的部門進行整合或合并,減少多頭管理現象,這既降低了社會治理成本,又提升了政府社會治理效率。
其次,市場機制在社會合作治理中的作用逐漸凸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組織也日益成熟,與政府組織、社會組織共同構成我國社會治理的三大主體。在社會治理中,市場組織起到了基礎性作用,如果國有企業維護國民經濟的穩定、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促進社會公平,而各類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則能夠激發社會經濟活力,也能創造大量工作崗位,這是其他社會治理主體所沒有的優勢。而且市場組織內部的和諧也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和諧,企業通過不斷改善就業者的生產生活條件、維護其各類合法權益等方式促進企業組織內部和諧,這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
最后,社會組織在社會合作治理體系中的影響不斷增強。我國社會組織的服務能力在不斷提高,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這些社會組織通過優化結構、完善制度等方式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如在固定資產、吸納就業等方面都在逐步增長。社會組織數量與質量的提高,使之能夠為社會提供大量公共產品和服務,在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反映群眾需求、管理社會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我國社會合作治理體系構建存在的問題
治理主體行政化。盡管我國開始嘗試將其他社會治理主體納入社會治理體系,但長期以來的全能政府慣性還是讓我國的社會治理呈現出行政化與單一化的特征,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依然占據絕對支配地位。政府長期在社會治理中扮演全能角色,負責一切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這必然會壓縮其他治理主體發揮作用的空間,也導致其他社會治理主體缺乏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但實質上,政府在社會治理中是難以獨當一面的,存在大量缺位和越位的情況,這降低了社會治理的效率,也加大了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負擔。
社會組織發育滯后。強勢的政府導致我國的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處于弱勢地位,自身組織建設不足,也無法承擔起社會治理的各項功能。我國社會組織發育滯后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關系還未理順,社會組織應朝獨立方向發展,實現政社分開,但我國的社會組織獨立性差,有濃厚的官辦色彩,過于依附政府生存。而且社會組織與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職責劃分不明確。其次,我國缺乏社會共治理念,很多地方政府僅僅把社會組織看作是政府機構的附庸,有的甚至認為社會組織的存在會分割政府權力,影響社會穩定,這種錯誤認知導致地方政府對社會組織發展往往采取壓制態度,而非與之合作共同治理社會。再次,我國社會組織在協同政府進行社會治理上的能力不足。我國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合作治理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專業服務能力不高,很難配合政府的社會治理活動。最后,我國的政策和法律對社會組織發展支持不足。我國有關社會組織的立法層次不高,政策也不配套,這不利于社會組織的健康規范發展。
公眾參與社會治理不足。首先,我國公眾在社會治理參與意識與參與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識與官本位思想,公眾在政治參與中往往是依附性的,沒有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而且我國并沒有訓練公民參與社會治理能力的系統,公民素質又參差不齊,很大一部分民眾并不具備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其次,我國缺乏公民參與機制。盡管我國出臺了一些有關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法律制度,但實際上公民的參與權并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參與程序上也有較大的隨意性,公民能否參與、以何種方式參與、參與程度如何等這些依然由政府決定。
當代中國社會合作治理體系構建的路徑
深化政府改革為社會合作治理體系形成提供空間。首先,政府應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我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已經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政府要將自身能力不足的部分職能向非政府組織轉移,解決政府越位和錯位問題。政府應逐步向社會與市場放權,簡化各項審批手續,樹立以人為本、多方參與的服務理念。其次,政府還要對組織結構進行改革,實現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轉變。政府組織結構改革主要要做好央地合理分權、大部門體制改革、地方政府改革等幾個方面。再次,政府角色要從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優化政府運行機制。政府要解決不同部門協調困難的問題,建立協調機制;在決策機制上要吸取各方意見,提高決策水平;政府還要建立完善監督機制,推進政務公開,并完善問責制度,增強政府行政人員的責任感。最后,政府還要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與管理方式,實現政府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這能夠提升政府社會治理效率,也為民眾提供更多便利。
培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合作治理的能力。首先,我國應為現代社會組織的建立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包括改革現有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明確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權責界限,改變社會組織對政府的依附關系,使之回歸公共性和非營利性。其次,社會組織本身應提高自己的治理能力,如社會組織應建設起法人治理結構,優化內部組織結構;社會組織還要不斷提高包括社會治理能力在內的專業化水平,這樣其才有能力參與社會合作治理體系。最后,還要建立社會組織的監督機制。我國社會組織在公眾中缺乏公信力,除了社會組織本身治理能力不足外,還因其缺乏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外界難以了解其組織財產使用、盈利分配情況等,為此有必要建立社會組織監督機制,規范社會組織的運作與發展。
創建公眾參與社會合作治理的平臺。首先是要提升公民的社會治理參與意識與參與能力。政府應利用各種大眾媒介在社會進行參與社會治理宣傳,提升公民的主人翁意識。可以在教育系統中加入公民政治素養能力教育,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合作治理的能力。其次,政府要為公眾參與社會合作治理提供完善機制,如推動政務公開制度、社會聽證制度,落實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最后,政府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公眾參與平臺,如建設政府網站、開設政務論壇、開通微博平臺等等,支持公民通過網絡形式參與各種社會治理活動,實現政府與民眾的網絡互動。
提升基層自治組織的社會治理能力。首先要改革當前的社區管理體制,恢復社區自治的獨立性,其應接受行政機構的指導而非領導,社區自治組織的定位應是社區與區政府之間的溝通平臺,為此需要明確社區自治組織與行政機構的職能,實現分工合作。其次,要在社區內營造自治氛圍,實施社區發展戰略,同時還要加強社區文化建設,讓居民對社區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樣居民才能參與到社區自治中去。最后,社區自治組織發展需要整合各類資源,提升自身治理能力。社區可整合各種治理資源,建設綜合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養老、就業、社會保障、社區矯正、救濟等各方面的服務,滿足社區居民的各種需求。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