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政府有效合理的投資促進了經濟增長,亦推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與轉型,同時產業結構變遷作為一種演進方式,在適應并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對地方政府投資行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未來我國應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障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以期能夠盡快實現經濟“穩中回升”的良性循環發展。
【關鍵詞】地方政府投資 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政府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區域經濟增長一直保持較高水平,而工業經濟的發展使得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逐步從以第一產業為主的農業國過渡到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工業國,并且第三產業也得到巨大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變遷可以說是經濟改革的結果,也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地方政府的投資對刺激經濟增長有直接的作用,也間接帶動了社會資源的配置和各種細分產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我們也應清楚認識到,地方政府投資作為“看得見的手”,應當和產業結構變遷這只“看不見的手”相互配合,協同發展,才能對推動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力量,否則,可能出現相互制約作用,并最終影響經濟的發展速度和質量。
地方政府投資、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投資行為是其干預和引導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性手段,對社會經濟增長乃至持續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根據一些經濟學者的研究和實踐認證,政府投資應建立在科學認知和研判的基礎上,應具有針對性、引導性和前瞻性,并且應主要集中在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等公共產品方面,對應該市場化的領域,盡量交由市場解決。但在特殊情況下,市場機制出現問題或者為了國家宏觀戰略發展的需要,應積極適度地介入,這也是政府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有觀點認為,地方政府的投資等行為雖然在短期內有助于經濟的增長,但對于長期并無多大益處,并且政府對經濟的過多干預,會嚴重影響到市場機制的培育和形成,削弱了經濟的增長能力和潛力。總體來說,我國正處于經濟深度轉型期,政府在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政府投資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一直占據著主導作用。從國民收入理論看,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以及進出口的總和,其中投資包括政府部門投資和非政府部門投資,由此可見,政府投資是帶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重大因素。從我國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政府投資比例雖在不斷降低,但投資額仍在增加,對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的傳導性影響可以通過多種模式展現出來,筆者著重以勞動生產率為主導,來拓展研究產業結構變遷如何去制約和牽動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空間。其一,以年終勞動力和基本單位年內的勞動力為變量來計算平均年內的整體性產業配置率,在經濟學上稱為靜態變化效應。從現實情況來說,如果大量勞動力資本是由較高勞動生產率的產業驅動產生的結果,那么相應地這個產業由勞動力資本增多所產生的回報效應就越多,也就會不自覺地產生引導作用,促使產業結構趨于利益化的變遷,其結果是這個行業內的整體性經濟效益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帶動起來。其二,以勞動生產率和就業量為兩個變量而進行的綜合性經濟增長考量,被稱為動態效應。如果勞動生產率和就業量以正相關的關系存在,勢必一定產業內的經濟增長率就會相應地呈現出正相關發展勢態。其三,在一年內產業就業情況無明顯性變動,而產業結構也無變遷情況,被視為內部效應,其產業的經濟增長率會穩步保持。總之,就業結構和生產量這兩個變量情況能夠讓產業結構起變化,進而達到影響整個產業經濟增長率的效應。
我國地方政府投資與產業結構變遷發展現狀
分區域看,地方政府投資也呈現出層級關系,即西部地區政府的投資明顯要高于中東部地區,中部地區略高于東部地區。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如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基礎投資建設完善程度不一等。地方政府投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但由于過度依賴政府投資拉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產業結構失衡,從長期來看,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最終可能會出現政府失靈的現象,而市場卻仍沒有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完善,以至于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發展困境。而在產業結構方面,三次產業結構在整體經濟體量中的變動展現了產業結構變遷的動向,也反應了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點所在。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雖然三次產業的比例有了很大變化,但仍然處于一種不合理的狀態,即第三產業發展仍較為滯后,產業結構矛盾較為突出,產業升級壓力依然較為艱巨等。隨著第一、第二產業的優化發展以及第三產業與國際的接軌,產業結構變遷逐步趨向于發達國家的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產業結構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途徑和目的,也是政府需要大力倡導和支持的。此外,在政府投資方面,地方政府的合理、有效投資明顯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遷,使之發展趨向于更加均衡合理的水平,這說明地方政府投資不僅直接刺激和拉動經濟的增長,而且間接地影響到產業結構的變化。
優化經濟增長的路徑分析與政策建議
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政策與規章制度,規范地方政府投資。首先,可以規定政府投資的領域,主要限制在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方面,對市場可以解決的堅決不要干涉,要交給市場來調節和實現;其次,政府投資策略應發生相應轉移,更加注重引導民間資本,放大乘數效應;最后,地方政府應支持具有高成長性高收益性的細分產業發展,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變遷,以形成對生產方式轉變和結構的及時性調整,最終推動經濟快速前進。
加大創新投入,鼓勵創新,加快產業結構變遷和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首先,大力實施創新工程,鼓勵、支持和引導廣大企業加大創新投資,讓創新真正成為當今及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其次,各級政府應當為社會和市場做好服務,積極、及時、有效地提供相關公共產品及服務,支持創新平臺搭建,營造良好創新氛圍。只有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動力機制才能夠充分調動和發揮出來,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方向才有保障,才能逐步融入到國際經濟環境中,并在價值創造制高點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應把創新理念深入落實到產業發展的全過程當中,以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帶動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
加大地方政府投資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引導和支持作用。首先,地方政府應當深入剖析當地產業現狀,并以地方性產業優勢和未來發展方向為依托,有層次、有步驟地進行政府投資結構優化整合和配置額變動等。特別要注意的是,應以地區整體性經濟持續增長為首要條件,對地方的產業結構進行有效調整,以期謀劃經濟長遠布局。其次,地方政府要站在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針對創新性和朝陽性產業在政策、制度和財政扶持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創新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因子,也是產業結構里最能夠帶來效益的部分,同樣也會對產業結構變遷帶來很重要的影響。因此,若想實現快速的產業轉型升級,應尤為關切新興產業的崛起和發展。最后,地方政府投資作為一種配套措施,一定不能過多地參與到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中,也就是政府投資參與的適度問題。若政府參與過度,對產業升級可能就會造成一種破壞,甚至對市場機制的發育和成熟造成不良影響。
(作者單位:滄州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①李由:《發展需求與政府供給——兼論供給側改革》,《人民論壇》,2015年第35期。
②扈文秀、孔婷婷:《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影響效應——基于中國經濟的實證研究》,《國際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③鄭若谷、干春暉、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研究》,《經濟研究》,2011年第5期。
責編/張寒 美編/宋揚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