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對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構建方向的探索,以要素分析法為研究方法,確立評價指標構建新原則,達到評價指標客觀反映吉林省農業生產發展潛力的目的。研究結果體現評價指標系統性、客觀性構建特征,分析了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全新構成要素。
【關鍵詞】吉林省 農業生產 綜合能力 評價指標 構建原則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現代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構建的新原則要結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構成的主要因素,全面、系統地進行評價指標的構建,客觀反映出農業生產的未來發展潛力。評價指標構建以客觀性、整體行為原則,評價指標要素包含資金、政策、生產資料方面要素的同時,要體現能源、肥料等方面科研工作的評價,進而促使評價指標關注農業生產能力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當前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發展提供系統的信息回饋。
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構建現狀
當前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總體性評價指標的構建現狀,反映出兩方面不足:一是以產量高低片面評價農業生產綜合能力;二是未來發展潛力在評價指標中得不到充分體現。農業生產效率決定著農業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影響農業產量的高低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均產量的高低情況,可以客觀反映出農機科技、農業經濟發展前景及未來發展進程。在當前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要素的總體構建中,針對農業產量的整體性評價指標構建較為具體,包括耕地合理開發、耕地土壤狀況等方面,但欠缺人均耕地生產總量的切實評價。對未來發展潛力的評估在評價指標的構建中依然存在相應的漏洞,需要進一步的協調、彌補,導致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視角。該評價指標的要素構建主要圍繞土壤改良單方面構建評價指標,缺乏農業科技的研發、農業扶持政策的應用、農業生產資料的再生、研發與應用等多方面評價指標。
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構建新原則
第一,以客觀視角為中心,評價指標的深層次擴充。目前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的構建方向主要體現兩方面特點:一是評價方向、評價的側重點缺乏創新,評價指標的構建深層次探索能力不強;二是評價指標的創新構建圍繞的側重方向依然是生產總量及相關影響因素層面,缺乏不同維度的客觀探索。區域耕地糧食生產保障能力是指區域耕地對綜合食物安全所需糧食的保障程度,受區域耕地資源和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影響,科學評價區域耕地的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及存在風險,對于解決綜合食物安全問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應將政策調控、資金投入、科研成果、科技研究等相關要素作為評價指標構建的新重點,結合政府政策調控分析并得出對今后農業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通過資金投入以及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判斷吉林省農業發展實力以及發展水平,為當今農業生產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的依據。在科技研究與應用層面反映出當前吉林省農業生產的發展動力,評價結果中反映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與發展的整體現狀,映射出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二,強調整合主體性因素,評價指標構建多元深化。吉林省作為中國糧食大省,素有中國“糧倉”的美譽,糧食生產總量位居全國前列,客觀反映出我國農業發展進程。當前吉林省農業生產評價指標構建,應全面反映出當前吉林省農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在評價指標構建的主要因素中確立主體性因素,進而積極拓展評價的對象與主體,評價結果從微觀角度反映出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在評價指標的主體性因素的構建中將糧食生產總量作為核心,并具體探索影響糧食生產總量增長的因素,進而科學構建吉林省農業生產總量的主體性評價指標。
評價指標構建方向創新的主要體現
第一,生產能力評價中發展潛力評價指標的構建。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構建新原則突出評價方向構建的全新重點,重視發展潛力指標的綜合構建,為客觀評價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提供更為系統的發展依據。評價指標構建方向圍繞資金、政策、生產資料三方面展開,體現出資金的保障作用、政策的扶持作用、生產資料的促進作用。資金投入的評價指標構建以資金投入的合理性評價為根本,評價指標要素主要包括土壤改良與升級過程的資金投入、肥料科研工作資金投入、農業機械生產資金投入三個方面。土壤改良與升級資金投入狀況的評價,客觀體現土質優化過程中資金能否起到保障性作用。肥料科研工作資金投入的評價是進行肥料研發工作開展進程的全方位評價,評價結果顯示出肥料科研為農業生產能力發展形成的外在推動力。
政策干預與扶持的評價指標的構建應圍繞政策的系統化構建角度確立評價指標。評價指標主要包含的要素:一是政策的扶持作用評價;二是政策的干預作用評價。政策扶持作用主要面向農業經濟全面發展層面,通過政策、法規關注的重點、目的,評價政府政策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的扶持作用。政策干預作用評價指標的確立是以科研、生產兩個角度為重要出發點,評價政策、法規對吉林省當代農業發展產生的干預作用。
生產資料創新發展評價指標強調以農機、農業產品深加工、肥料創新發展三方面為重點。評價指標的構建以農業機械研究的創新力、農產品深加工的創新發展方向、復合型肥料創新研究思路為基本組成因素,評價結果反映出當前農業生產資料創新發展狀況。
第二,生產能力評價中資源再生方面評價指標的完善。現代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構建的新原則關注方向以生態化發展為依據,評價指標表達出資源再生方面評價指標的系統化完善,以能源、肥料等方面的科研評價為重點。因而在評價指標要素構建中應體現兩個方面:一是光能、風能、沼氣能源的可再生研究;二是機械能、礦物能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前者立足自然環境資源轉化為生產、生活能源的研究,對農業生態條件的可持續循環利用狀況給予評價。
肥料方面的科研與評價指標的構建,以復合型肥料的創新研究為重點,促使肥料的應用能夠與土壤環境之間保持相互吻合,達到優化土質的最終目的。隨著面源污染和土壤鹽漬化成為環境污染源與糧食安全的關鍵制約要素,如何評價和量化農業生產的負面效應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的需求大幅增加,人們需要單位面積耕地產出更多糧食,化肥、農藥、農膜等使用量大幅增加。評價指標的構建主要包含肥料物質元素的科學配比、肥料有利于土質優化的程度、肥料為提升農業產量增長作用的研究。
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評價指標的構建新方向,應立足長遠、走可持續發展新思路,為吉林省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客觀、系統的信息回饋,確保農業生產發展潛力得到充分挖掘。評價指標構建要素需要突破傳統主觀評價因素構建視角的束縛,以全新的構建原則為立足點,凸顯資金、政策、生產資料方面評價指標構建的同時,將能源、肥料等方面的科研評價指標作為重要補充,強調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客觀性、整體性、系統化發展,對吉林省農業生產能力蘊含的發展潛力給予全方位評價。
(作者為長春工業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
【注:本文為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決策咨詢項目(項目編號:kx201401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劉宇航、張洪晨、王志丹等:《國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為例》,《世界農業》,2015年第2期。
②季翔、劉黎明、起曉星:《區域耕地糧食生產保障能力及其風險評價方法》,《農業工程學報》,2014年第7期。
③曹連海、吳普特、趙西寧等:《內蒙古河套灌區糧食生產灰水足跡評價》,《農業工程學報》,2014年第1期。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