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的國情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指導思想,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響,共同推進了我國文化思想的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影響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引著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
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文化和精神都是不變的核心,我國悠久的歷史帶來的是光彩熠熠的中國精神和傳統文化。當鴉片戰爭爆發之時,國門在猝不及防之際被撞開,外來文化紛紛涌入中國,我們只能被迫接受和適應環境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在不斷地進行修正和改革。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精神為我們進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現代化建設指出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在馬克思主義之前,我們也嘗試過不同的道路,但并沒有取得成功。十月革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機會,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適合我們國家的道路。在中國的不斷探索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一套既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之上,又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理論體系,我國的傳統文化也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不斷深入發展而適時地進行現代化的轉變。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不僅有技術、制度體系等方面的進步,還包括意識層面的提升。
一些國外學者在研究了現代化運動后得出結論,認為現代化的動力有兩種,包括內源和外界推動。內源是文化主體所自發進行的而且是希望發生的改變,而在我國,進行文化現代化建設最重要的推動力并不是上述的內源因素,而是外界推動。這其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古為今用,對外來文化進行篩選以及融會貫通,其次是培養創新精神以及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實現觀念與意識方面的現代化。
在諸多的外來文化中,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馬克思主義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其次,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還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風雨飄搖的中國亟待先進思想的指引,找到一條正確的救國之路。近代以來,我國長期閉關鎖國的狀態導致了傳統文化逐漸失去了活力,難以與時俱進,同時代接軌,不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馬克思主義的適時出現,為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馬克思主義也開始在中國這片特殊的土壤中生根、成長,走上了一條中國化的道路。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影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發展并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對中國文化進行有選擇地吸收和借鑒。中國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積淀,其中雖然不乏一些落后思想的存在,但是更多的是優秀的思想和理念。因此,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優秀傳統思想的吸收和借鑒是勢在必行的。反之,中國傳統文化中落后的一面,也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互動中實現中華文化的現代化。
文化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的路上總是充滿坎坷。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歷程,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的過程,這段歷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十九世紀中葉之后,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大門,將代表其意識形態的思想文化傳到中國。在這一歷史時段內,中國人民經歷了巨大的社會變遷和思想變革,在見識了西方的堅船利炮之后,西方國家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帶給中國人無盡的反思:為何我們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是什么導致了巨大的差距?對此,一些已經覺醒的中國人開始了深入思考,并試圖找到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主動了解西方文化,并從中獲得啟迪。盡管有這些新變,但在這一階段,人們依然沒有完全從腐朽的社會制度中脫離出來。因此,即便中國人已經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文化,但也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落后的現狀。
第二部分是辛亥革命之前的十年。在此期間,中國人雖然已經開始了對西方知識和文化的接受,但依然沒有觸及到社會的根本問題。因此,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結果。但這場失敗的改革也喚醒了一部分中國人,終于有人開始明白,技術和知識理論的先進并不完全是西方列強得以勝出的核心原因,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改革政治制度是最先被維新派提出來的,其后進行的辛亥革命,實質上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然而制度也不過是浮于外部的一個表象,到這個階段為止,我們對西方的學習還是沒有深入到實質。因此,這一階段的變法或是革命,其結局都是不成功的。
自辛亥革命至一九四九年之前,是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中最艱難但收獲最多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意識到,中國存在的本質問題并不在于制度或技術方面,而在于思想意識層面,也就是文化上的落后。文化的現代化是我國擺脫落后挨打局面的必要途徑,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應該向更深層次的文化層面拓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相互融合
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相互融合并不局限于文化領域,而是遍布于社會的各個層面。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髓之所在,涉及到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質上就是民族文化的改革和進化。與此相對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是外來文化的本土化。兩者的來源不同,故而既有差異,又有聯系。這種聯系并不僅僅是相互促進,還包括二者之間通過互動交融,孕育出更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優秀成果。
在我國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初期,大量外來思想涌入中國,其中之一便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十分坎坷,經歷了血淚教訓。而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正是在于當時的人們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精神領會到位、沒有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歷史決定了資本主義不可能在中國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意識到這一問題后,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便開始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融合。馬克思主義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訴求十分接近,因此相對于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更加適用于中國。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不能缺少中國化的加工,將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和我國傳統的先進理念進行融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較強的包容性,能夠對外來文化進行合理吸收和靈活變通。當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其內在的創新力也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質的飛躍和發展。2016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眼界審視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更加深入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發展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開辟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指引著中國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也影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在新的發展時期,我們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不斷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參考文獻】
①王偉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理論成果——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0期。
②許全興:《〈實踐論〉和〈矛盾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啟示》,《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
③胡志遠、張辰琛:《現代性語境下的傳統文化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導刊》,2013年第7期。
④曹泳鑫、吳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與構建范式——從毛澤東“38命題”、后續闡述到當代化“鏈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7年第3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王夢雅(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