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能力與城鎮化率相關性分析
城鎮化將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增強,刺激內需的擴大,推動經濟轉型。當然,城鎮化的推進應當服務于人的城鎮化與經濟社會轉型,是產業支撐、社會服務、治理創新、消費升級、生活方式多方面的根本轉變。尤其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載體,對于打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除了經濟轉型能力與人均GDP的相關性之外,我們對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市城鎮化率與經濟轉型能力也進行了相關性分析(見圖4)。
通過對經濟轉型能力得分與城鎮化率得分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市的經濟轉型能力與城鎮化率之間有很強的正相關性。通過進一步地分析,結合各地市城鎮化率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兩者之間的位差,我們發現:
第一,南寧的城鎮化率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無位差,該市城鎮化率和經濟轉型能力排名均為第2。
第二,有10個地市城鎮化率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小(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3)。其中,位差為1的地市有2個:防城港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3,其城鎮化率排名第4;河池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14,其城鎮化率排名第13。位差為2的地市有3個:北海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1,其城鎮化率排名第3;來賓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9,其城鎮化率排名第11;賀州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11,其城鎮化率排名第9。位差為3的地市有5個:柳州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4,其城鎮化率排名第1;桂林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5,其城鎮化率排名第8;梧州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8,其城鎮化率排名第5;玉林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10,其城鎮化率排名第7;百色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13,其城鎮化率排名第10。
第三,有3個地市城鎮化率排名與經濟轉型能力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大(大于等于4);其中,位差為5的地市有1個:崇左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7,城鎮化率排名第12。位差為6的地市有1個:貴港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12,城鎮化率排名第6。位差為8的地市有1個:欽州市的經濟轉型能力排名第6,城鎮化率排名第14。
通過比較城鎮化率與經濟轉型能力兩者之間的位差,也有助于我們深入探究不同地市之間的發展路徑差異。
測評結果及改善路徑
結合各二級指標得分及其權重,我們分別計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市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和產業結構轉換能力三個分項轉型能力得分,并依據三個分項轉型能力得分,由高到低分別對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市進行了排名;再結合三個一級指標的權重,我們進一步計算了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市經濟轉型能力的總得分,并依據總得分由高到低對各地市進行了排名。通過對廣西壯族自治區14地市間各級指標得分及排名的比較,分析了各地市在經濟轉型能力建設方面的亮點,找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其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轉型能力的對策建議。
北海: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4地市中排名第1,人均GDP水平在14地市中排名第3,屬于經濟轉型能力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均靠前的典型地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得益于該市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靠前(分別位列第4、第2、第1)。為此,對于北海市,接下來如何進一步保持目前的發展態勢,是其未來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北海是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廣西對外開放的先行市,也是中國最美的海濱城市之一。其既是中國西南地區同時擁有深水海港、全天候機場、高鐵、高速公路的城市,又是中國大西南連接東盟的最便捷的出海口,還是“一帶一路”在大西南唯一的出海口。北海市位于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處于泛北灣經濟合作區域結合部的中心位置,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又是中國和東南亞文明的交匯地之一,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和有記錄以來登陸北海強度最大的超強臺風“威馬遜”以及強臺風“海鷗”的正面襲擊,在北海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搶抓自治區實施“雙核驅動”戰略等重大機遇,堅持“真抓實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全面執行市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和各項決議,積極貫徹實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政策措施,開拓創新、奮發有為,齊心協力、克難攻堅,繼續保持了經濟社會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是推動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北海市堅持以“四定”辦法做好項目和投資工作,完成工業投資377.2億元,三諾智慧產業園、朗科國際存儲科技產業園、惠科電子(北海)科技產業園的一期工程全面建成達產,甲骨文公司人才產業基地開業,和潤集團項目開工建設,廣西LNG、北海林紙一體化等項目扎實推進,新鑫碳四、和源化工等項目投產,發展后勁顯著增強。二是推動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北海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2.4億元、增長3.1%,扶持42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8.5萬戶農民致富,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87家、總數達到377家,新增家庭農場41家、總數達到98家;以果蔬、羅漢松、豇豆、夏橙為重點,積極創建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成高效設施農業基地30多個、面積達15萬畝,完成“菜籃子”工程基地建設22個、面積達11187.5畝;合浦萬畝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設試點有序推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8%,排在全區前列。三是自主創新能力有新提升。分別獲批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中心各3家,北海高新區科技孵化器在孵企業達到105家;縣域工業發展步伐加快,合浦縣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0.3億元,增長18%,新增億元以上企業4家、總數達到30家;科技事業有新進步,成功舉辦第二屆北部灣“高新杯”科技創業大賽,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49.3%。四是教育邁大步。制定了《中共北海市委員會、北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改革創新全面振興教育的決定》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文件;加大教育事業投入,初步統計全市教育投入約23.85億元;成立了北海市高等教育管理服務辦公室(北海市職業教育中心),完成高校管理機構設置,高等教育管理水平邁上新臺階;超額完成本科招生任務,2014年全市本科招收學生1795人,是上年的232%;加快推進大學園區建設,加大引校入園工作力度,積極開展與廣西北部灣職業技術學院等機構對接聯合辦學工作;大刀闊斧引進高層次人才,36名碩士研究生正式入編;提升高教服務水平,北海正在成為廣西第三個高校密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