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2016中國生態主義思潮新趨勢

核心提示: 2016年的中國有一種新趨勢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契合與匯合中,一種基于東方智慧的新生態哲學、新生態文化啟蒙運動正在悄然興起。隨著我國城市大面積霧霾天氣的出現,人們開始反思現代生活的弊端,在中國的中產階層中,出現了一批關注生態與環保、嘗試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

【摘要】2016年的中國有一種新趨勢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契合與匯合中,一種基于東方智慧的新生態哲學、新生態文化啟蒙運動正在悄然興起。隨著我國城市大面積霧霾天氣的出現,人們開始反思現代生活的弊端,在中國的中產階層中,出現了一批關注生態與環保、嘗試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

【關鍵詞】生態主義  生態思潮  環境問題    【中圖分類號】B845.65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了針對環境與能源危機,對工業文明時代的哲學、文化、經濟與制度進行反思與批判的生態主義潮流。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半個世紀中,隨著能源環境危機的加劇,生態主義思潮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生態主義已經成為影響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思想潮流和環保運動。生態主義在中國雖然起步較晚,然而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來,原來主要流行于歐美的生態主義思潮,不僅在中國驟然升溫,而且還表現出歐美所沒有的新特點與新趨勢。

生態文明在中國成為國家發展的主流思想和核心理念

生態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雖然很大,但始終未能成為進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的主流。在歐美生態主義思潮中,對國家發展影響與作用最大的是德國綠黨。德國綠黨產生于20世紀下半葉,并開始綠色運動。在1983年的大選中,德國綠黨成為歐美國家第一個在國家級選舉中進入國家議會的綠黨。在2002年的大選中,綠黨以8.6%得票獲得55席,成為僅次于德國社民黨和基民盟的第三大黨。2005年9月,因解散議會而提前舉行的新一屆聯邦選舉中,綠黨席次減少,變成議會中第五大黨。總之,雖然德國綠黨成功地進入了國家議會,但始終未能成為決定國家發展戰略的第一執政大黨,所以他們的生態主義主張只是滲透在國家的決策中,未能成為主導國家發展的方向戰略和理念。

而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則不同。雖然生態文明思潮在中國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而且富有創新性。所謂起點高,就是生態文明從一開始就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從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在很短的時間內,生態文明就已經上升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國策的戰略和核心理念,這在歐美國家是沒有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不僅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國家發展戰略中,而且在世界環境保護中,中國也以應有的大國責任和敢于擔當的精神,積極參與推動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無論是在2016年9月的G20杭州峰會中,還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上,中國都發揮了積極作用。與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提出的準備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一事相比,可謂對照鮮明。

可以說,中國作為世界率先高舉生態文明旗幟的國家,使在歐美國家流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生態主義第一次被納入到國家戰略和核心理念中,這是一件具有世界歷史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生態主義思潮在中國的積極快速發展,得到了世界生態理論專家的高度重視與贊賞。2013年4月,在美國洛杉磯克萊蒙大學城和耶魯大學聯合舉辦的第7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上,世界著名生態文明研究專家、后現代哲學家小約翰·柯布博士就明確提出,“當今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在中國”。

世界生態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契合,一種基于東方智慧的新生態哲學、新生態文化啟蒙運動正在悄然興起

從哲學與文化高度,對工業文明時代天人對立的自然觀、線性思維的機械觀的反思與批評,是世界生態主義思潮的重要內容之一。20世紀60年代以后,針對現代西方哲學過度強調分解高于整體、個體高于社會、分析高于總和、價值中立要高于人類價值尺度的哲學觀等觀點,在西方興起了從系統有機、天人合一、自然倫理價值等角度認識世界的后現代哲學和過程哲學。但由于后現代哲學對西方傳統哲學的批評,面對的是一個經過幾百年形成的,且在工業文明時代曾取得過巨大成功的哲學思維,所以后現代哲學在西方的發展舉步維艱,被社會認可與接受十分艱難。

但是生態哲學在中國的發展卻是另有一番景象。西方哲學家需要跋山涉水、踏破鐵鞋尋找的后現代哲學,恰恰是中國五千年文化中自然而然存在的東西。在西方需要有很高智慧的哲學家才能發現與掌握的哲學,在中國卻是任何一個中國人,特別是農民在生活、生產中的習慣思維,是一種須臾不離的生活文化。正是由于這個歷史原因,十八大之后,黨中央提出傳承與復興中國優秀文化戰略與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表面上沒有直接關系的兩件事,卻發生了相互融合的化學反應。

在中華五千年農業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系統辯證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集體與個體和合的利他主義的倫理觀、天下太平的人類觀,恰恰是化解當代人類環境危機、文明危機最需要的解藥。正是基于這個原因,美國克萊蒙林肯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美后現代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費力普·克萊頓博士在第七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上指出,“醫學科學可以延續我們的生命,但是只有古老中國文化傳統——孔子、老子、墨子可以幫助人們明白生命的品質”,“如果中國單純地效仿西方的發展道路,結果勢必是毀滅性的。如果追求只是現代意義的經濟增長和發展,那么對中國乃至整個地球的生態將是毀滅性的打擊。目前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直接從現代化進入后現代。如果有可能,那只能是中國”。

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2016年的中國有一種新趨勢值得我們關注,就是在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契合與匯合中,一種基于東方智慧的新生態哲學、新生態文化啟蒙運動正在悄然興起。一方面是遍布全國、自下而上的各類國學班、傳統文化學習班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經過大量調查后我們發現,無論什么類型的國學班和傳統文化學習班,凡是來參加學習的學員都是天然的保護主義者。而且更多人還是知行合一的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的踐行者。另一方面,在國內召開的各種類型的生態文明論壇和培訓中,都一定會有傳統文化的內容。

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等機構聯合主辦的“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從2001年開始,就把生態文明與傳統文化聯系在一起,到目前已經舉辦了七屆,2016第七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在鄭州舉行。每屆會議都圍繞生態文明與傳統文化展開研討,在生態文明研究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2016第四屆梵凈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在貴州舉行,以“心靈環保·世界和諧”為主題。作為國內著名的貴州國際生態文明論壇,其中的主題論壇“梵凈山生態文明與佛教文化論壇”是每屆國際生態文明論壇最大的亮點之一。隨著論壇知名度、美譽度、認同度、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規模不斷擴大、規格不斷提高,為國內外專家、學者進一步探索生態文明與宗教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平臺。

如果說五百年前,起始于地中海的文藝復興成為近代工業文明在西方興起的啟蒙運動,那么五百年后的今天,在中國出現的基于東方智慧的新生態哲學和新生態文化,將是開啟生態文明的又一次新啟蒙運動。

中國城市中產階層環保意識覺醒,追求綠色生活方式

最近幾年,隨著城市大面積霧霾天氣出現,食物、水質不安全問題的加重,以及由此帶來的各類疾病的增加,使人們開始反思現代生活的弊端。在問題的倒逼下,一些城市中產階層的環保意識不斷覺醒,再加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綠色生活方式的倡導和推行,在中國的中產階層中出現了一批關注生態與環保、嘗試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這種綠色生活方式的新潮流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倡導有機消費、健康消費的慢生活。現代化學農業、工業化式大規模養殖、種植農牧業,是造成食物中毒的深層次原因。要得到無毒有機食物的唯一途徑,必須從改變生產方式與消費方式開始。進入21世紀以來,一種叫做融有機消費與有機種植為一體的社區支持農業(CSA)在歐美、日本、臺灣等地迅速發展起來。最近幾年,這種新消費方式與生產方式也開始被中國少數中產階層所接受。有機消費慢生活、自足生產的社區農業成為中國一線大城市的一種新消費形式。為適應這種綠色消費新潮流,各種與有機有關的社會組織、論壇會議在2016年紛紛涌現。

2015年末,第六屆國際社區支持農業大會/第七屆中國社會農業大會在北京順義召開,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的生態農業實踐先鋒、學者與國內2000多人參加了會議。2016年8月11日,由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貴州省政府、黔東南州政府等多家機構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黔東南)有機大會暨國際有機峰會在貴州黔東南召開。由國內眾多國家級涉農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生態農業大會暨世界新農人大會,于11月3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該大會將于2017年4月23日至4月30日在北京、成都、新疆五家渠分別舉行。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之所以在2016年的中國快速升溫,是因為眾多機構和企業看到了一個潛在的新市場,這就是以城市中產階層為主的、追求有機消費的新群體的興起。

二是主張節儉、低能耗的綠色消費。今天的中國處在大轉型的背景之下,對于剛剛富起來的中國人而言,有兩種消費同時存在。一種是滿足欲望與面子的奢侈性消費。這一群體的消費,使中國成為世界奢侈品消費大國。但同時,另外一種回歸綠色、崇尚節儉的消費方式也在興起。他們基于環保的自覺,開始主動改變高能耗、高消費的生活方式。

三是本著“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到環境保護的運動中。目前,我國共有各類環保民間組織6816家(2012年統計數據),而且仍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在各類環保組織中,作為中堅力量的,是從中產階層游離出來一批環保人士。

鄉村生態主義在中國興起,成為生態主義在中國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五千年的鄉村文明,在今天正處于歷史的十字路口上。在當代中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背景下,如何認識中國鄉村,成為認識時代的分水嶺。如果從工業文明的邏輯看,鄉村不能夠承載工業化經濟,最終會被城市所替代、走向終結。但從生態文明的角度看,鄉村恰恰不僅擁有城市所沒有的依托自然資本發展鄉村綠色經濟的優勢,同時,鄉村也是生態主義者所尋找的天人合一生態哲學、利他共生生態文化的生發之地。鄉村特有的低能耗、低消費、低成本的有機、健康、互助的鄉村生活,恰恰是生態文明時代所倡導的綠色生活方式。

鄉村遇工業文明而衰,逢生態文明而興,這是當代中國鄉村的命運。無論是從生態文明時代看,還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看,中國五千年的鄉村文明復興是時代與歷史發展的必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是有根的中國夢,這個根就是攜帶著中華文明基因的鄉村。所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能沒有鄉村文明的復興。同時,中國夢也不可能是追趕已經走向衰微的西方工業文明夢,必須是另辟蹊徑邁向生態文明時代的中國夢。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與時代背景下,以復興鄉村文明為使命,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鄉建運動就成為當代中國鄉村生態主義的主要內容。中國鄉村生態主義,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定縣翟城村實驗”。2003年,被稱為“溫三農”的中國人民大學溫鐵軍教授帶領他的學生在河北翟城村,開始了鄉村建設實驗。定縣的鄉村建設實驗,其實就是鄉土情懷加生態主義情懷的實驗。溫鐵軍教授所帶領的鄉建團隊雖然歷經坎坷,但由于他們做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事,所以中國人民大學鄉建中心已經成為國內外鄉村建設影響最大的力量之一。

最近幾年,隨著城市污染病的加劇、城市中產階層對有機食品和綠色生活的需求、鄉村互聯網經濟發展,在多種綜合力量的作用下,出現了一部分城市的知識分子、各類民間組織、新鄉賢下鄉的新趨勢。在鄉村生態主義思潮的作用下,城市與鄉村雙向流動的新城鎮化正在出現。特別進入到2016年以來,長期以來一直是被小眾關注的鄉村,一下成為諸多主流媒體、地方政府、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家關注的對象。

20世紀80年代,西方生態主義思潮的興起,發生在西方城市化完成之后。而當代中國興起的生態主義思潮,是在中國鄉村仍占據主導的背景下出現的,當代中國出現的鄉村生態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所沒有的獨特現象。目前,中國鄉村生態主義思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理論上,把鄉村置入生態文明時代視野下,把鄉村置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坐標中,重新解讀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在新時代的價值。在2016年8月舉辦的首屆中國有機農業大會上,筆者提出生態文明時代的“新三農”概念:即有機農業、智慧農民、文明鄉村“新三農”發展新目標。

其二,鄉村傳統文化活化與現代生態主義潮流相結合,鄉村自然教育、智慧啟迪教育、傳統文化活化教育、鄉村耕讀教育、鄉村書院、鄉村博物館等多元化鄉村教育正在出現,這種教育有可能成為鄉村邁向生態文明時代新鄉村的啟蒙運行。

其三,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綠色發展理念的作用下,鄉村自然資本、鄉村綠色財富、鄉村文化資本價值的發現,使鄉村綠色發展成為鄉村生態主義的新內涵。

其四,鄉村特有的綠色、低碳、互助等生活方式,對城市中產階層產生了新的吸引力,從而使新下鄉運動成為潮流,這將會成為推動中國鄉村生態主義潮流發展和鄉村文明復興的新動力,值得我們關注與期待。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參考文獻】

①張孝德:《綠色消費是化解環境危機的治本之策》,《人民論壇》,2016年第7期。

②張孝德:《生態文明立國論:喚醒中國走向生態文明的主體意識》,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③張孝德:《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希望在中國——第7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觀點綜述》,《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責編/王妍卓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宋睿宸]
標簽: 思潮   中國   生態   主義   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