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互聯網黨建不僅形成了“五大平臺、兩大體系”的黨建網站建設格局,更呈現出新媒體黨建平臺蓬勃發展的趨勢:黨建微博遍地開花、基層黨組織微信平臺越來越多、移動客戶端(APP)黨建平臺頗具成效。互聯網黨建工作表現出管理服務便捷化、教育培訓靈活化、信息發布集約化、交流溝通扁平化、黨建決策科學化、黨風監督實時化的新特點,逐步塑造了黨建工作的新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 +” 互聯網黨建 黨建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正在塑造黨建工作新模式
互聯網已成為重要的黨建新環境,正在塑造著黨建工作的新模式。開展互聯網黨建,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有效措施。在當前,互聯網黨建正集聚著來自黨務、科技和管理諸多領域的新智慧,展現出黨建工作的新成效。
一是管理服務的便捷化。互聯網黨建的工作模式是“線上線下”相結合,通過開發和應用黨內信息管理系統,配套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黨員動態管理系統、黨員服務網,在線開展黨務辦理、黨費收繳、黨內生活、黨員教育、效果評價等。實現黨建服務的動態延伸,以信息即時傳遞來縮小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時空距離,從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存在感、信任度和凝聚力。
二是教育培訓的靈活化。互聯網黨建打造“全天候、開放化、菜單式”的黨員教育新模式,通過開設網上黨校、網絡課堂、遠程教育等欄目,黨員可以隨時根據自身多元化需求獲得針對性的信息和資源。互聯網黨建以黨員教育內容的豐富性、生動性、多樣性,來提升黨員學習的積極性、針對性和互動性,可以實現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的雙重提高。
三是信息發布的集約化。互聯網黨建通過發揮其信息來源廣、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等優勢,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和動態都會在第一時間在黨建網站上發布,上級文件、工作部署和學習材料都能在網上瀏覽和下載,互聯網為黨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且高度集約的信息采集平臺。黨建信息發布的集約化具有外溢效應,不僅對內可以有效保障黨員知情權,對外還可以增強黨的思想宣傳工作的社會效果。有研究表明,眼際信息的反復強化,會導致大腦皮層觀念的固化。因此,要特別注重加強互聯網黨建的思想宣傳功能,要把互聯網作為黨的方針政策的宣傳平臺,作為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陣地。
四是交流溝通的扁平化。互聯網黨建通過黨建微博、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方式,開設黨員論壇、博客、領導信箱等渠道,在黨組織和黨員之間、黨員和黨員之間建立起由網絡技術支撐和新媒體傳播方式連接的溝通橋梁。這種互聯網環境中黨建工作的連接與聯系方式,進一步暢通了基層黨組織與黨員的交流渠道,縮短了基層黨建工作中傳統科層式傳播鏈條,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中提高了交流效率和信賴程度。
五是黨建決策的科學化。互聯網黨建要求“用數據說話”,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將黨組織管理、黨員管理、黨務管理、組織生活的各項訊息全面整合,為組織建設、隊伍建設、思想建設以及群眾服務建設等方面的決策預判,提供全方面的數據支撐。這改變了以往手工操作、人工管理存在的隨意性、模糊性等不足,通過量化計分、實時智能分析等方式,實現了黨建決策和管理的精確化、智能化、人文化和科學化。
六是黨風監督的實時化。網絡監督正在成為一種重要而有效的監督形式。一方面,通過互聯網對工作流程各個環節進行跟蹤記錄和動態管理,實現對黨務工作辦理情況的實時監督,便于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在網上開設投訴臺、舉報信箱、領導信箱等措施,使黨員干部接受群眾全方位、多層次、連續性的監督,有利于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
互聯網黨建是因應時代發展、促進黨建工作的創新性實踐,是提高黨建工作現代化科學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在實踐中,互聯網黨建已經實現了將互聯網黨建與傳統黨建結合、將組織內部宣傳與社會宣傳結合、將工作平臺建設與黨員管理教育服務建設結合、將對特定人的黨建和對不特定人的黨建結合,與時俱進地、創造性地推動了黨建工作的發展。今后,互聯網黨建還應進一步倡導理念變革、加強資源投入和豐富內容建設,使之成為結構合理、功能有效的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平臺、新措施和新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我們黨建設好。黨建工作不僅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組織性,也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創新性,需要根據科學規律、把握時代特征、不斷創新發展。在信息化、電子化、網絡化急速發展的時代趨勢和社會環境中,“互聯網+”模式嵌入各個領域,得到廣泛運用,黨建工作亦概莫能外。黨建工作如何在新形勢下,應對互聯網時代變遷及引發的挑戰,抓住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創新黨建工作模式和機制,拓展黨建工作渠道和手段,以信息化、網絡化方法保障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這是黨建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新任務和新要求。
黨素來對社會運行樣態和發展趨勢有敏銳的觀察、判斷和反應能力,并能夠及時在黨建領域充分反映出來。面對網絡社會和信息時代的迅猛到來,2009年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明確提出,要“辦好黨報黨刊和黨建網站”“推進基層黨組織工作信息化”。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的黨建信息化大致經過了推行電子黨務、建立黨建網站、黨建信息化三個發展階段。當下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黨建”成為其中最有中國特色和黨性特點的創新領域。利用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依托黨建網站、黨建微博、黨建微信公眾號、黨建客戶端(APP)等新媒體平臺和新傳播樣態,有機融合地建設互聯網黨建陣地,有效擴大了黨建工作的覆蓋面和契合度,極大提高了黨建工作的牽引力和時效性,充分顯示和增強了黨的活力與黨建的效果。
黨建網站格局宏大且效益顯著
2000 年以來,全面推進黨建網頁與“黨建網站”建設的戰略布局得當、實施有力且績效明顯。以“共產黨員網-全國黨建網站聯盟”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黨建云平臺”的開通運行為標志,至今基本形成了“五大平臺、兩大體系”的黨建網站格局。
“五大平臺”指的是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主辦的“中直黨建網”,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主辦的“紫光閣”,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主辦、央視網承辦的“共產黨員網”,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黨建》雜志社主辦的“黨建網”,以及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五大平臺”在互聯網黨建工作中具有權威性、指導性、政治性優勢,是落實中央對黨建工作信息化、黨建和新技術“融合共生”要求的主引擎。
“兩大體系”是指黨建網站已經超越了分兵把口、各自為戰的局面,標準化、互通化、集約化和系統化不斷加強,形成了以“共產黨員網-全國黨建網站聯盟”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黨建云平臺”為代表的兩大體系。前者是中央組織部為加強資源整合、充分運用新媒體開展黨員教育,整合全國各地區各部門各系統的各級黨建網站,橫向覆蓋全國、縱向到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后者是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運用云技術打造的更加科學、便捷的黨建工作平臺,通過向各黨建網站提供技術支持、信息共享的方式,把黨建工作的網上宣傳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截止2016年9月12日,“共產黨員網-全國黨建網站聯盟”已經有938家各級地方黨建網站進駐,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國黨建云平臺”已搭建了1663個黨建云平臺。
“五大平臺”“兩大體系”既是互聯網黨建的物質載體,也是互聯網黨建的機制架構,通過黨建信息資源匯集、整合、傳播、反饋的方式更新和功效提升,實現了互聯網環境中黨建工作的點——線——面立體組織結構,增強了互聯網黨建的組織功能、政治功能、宣傳功能和服務功能。一是建構了與黨的組織實體有機結合的網上組織體,增強了黨的組織機能、決策形成實施機能和日常管理服務機能。二是增加并強化了黨員與組織之間、各級黨組織之間的組織連接點和信息交流渠道,通過實時、全程發布非涉密黨務信息,打造信息時代的“陽光黨務”,增強了黨組織運作的有效程度。三是增強了黨的宣傳陣地建設能力和互聯網時代的宣傳機能,通過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傳播機制與傳播能力,及時充分準確地提供優質高效的新聞、信息,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對社會重大事項的理念觀點有效滲入輿論場,不斷提高宣傳工作的闡釋能力和引領作用。
“互聯網+黨建”新媒體平臺蓬勃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對傳播模式的不斷創新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發布方式和社會生活參與方式,其中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APP)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運用最為廣泛的新型傳播平臺。相對于傳統媒體和技術,上述新平臺、新技術對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捷、傳播內容更豐富、傳播主體更多元、傳播對流更頻繁、傳播范圍也更廣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人們的信息傳播和社會參與融入行為,不僅在物質層面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也在精神層面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面對網絡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廣大黨建工作者積極將黨建工作與新技術、新媒體有機融合,在互聯網黨建方面確保了推進黨務公開、傳播黨建思想、收集輿情民意、接受社會監督四者有機統一。
一是黨建微博遍地開花。經檢索,截止2016年9月12日,新浪微博共有2212個黨建工作相關的微博,其中437個獲得機構認證,即俗稱的“大V”。上述黨建微博共發布13.9萬條黨建信息,關注者超過1712萬,已初步形成黨建微博的規模效應。
二是越來越多的基層黨組織選擇用微信搭建黨建新平臺。例如,中國共產黨員網從2014年4月29日試運行開始至今,通過微信和易信推送了562期黨建信息,集中發布關于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重要部署、重要文件解讀、熱點問題評析和先進典型等信息,增強了基層黨建工作宣傳報道的及時性與有效性,實現了黨組織和黨員以及群眾之間“即時”“零距離”交流互動。
三是部分地方探索使用移動客戶端(APP)搭建黨建平臺頗具成效。權威的APP統計平臺appannie.com顯示,目前已經有112個黨建相關主題移動客戶端可供下載。與微博、微信等相比,移動客戶端在信息整合、互聯互通、實時感知、動態跟蹤、智能分析、科學管理等方面具有優勢,是更加穩定、集約和可控的黨建工作整體解決方案。
通過有效運用新媒體推行“掌上黨建”,黨建工作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遞進、由靜態向動態提升、由單一向多元演變、由單邊向互動轉化。“互聯網+”和新媒體在黨建工作中的應用,提高了黨建工作的感知能力、反應能力和塑形能力。例如,微信傳播信息量大、速度快,且“朋友圈”有較高的信任度和粘著性,微信黨建平臺能夠更好地發揮對互聯網社會及其輿論場的示范引導作用。相信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還會有更“新”的形式出現,通過這些新媒體我們可以構建豐富多彩的黨建工作新平臺。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劉紅凜:《黨建信息化的發展進程與“互聯網+黨建”》,《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②儲霞:《運用互聯網開展黨建工作的思考》,《理論探索》,2012年第1期。
③溫映瑞:《略論互聯網時代黨建創新》,《黨政論壇》,2011年第8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