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文化篇 > 正文

奔向文化小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調查 (3)

下篇:公共文化大餐從讓群眾“點菜”開始

專家表示,群眾文化生活“奔小康”,需要以質量和內容為基準,以更新和多元為目標,落實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從讓群眾“點菜”開始。

不使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只是掛在墻上

2016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下簡稱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將實現從可多可少、可急可緩的隨機狀態到標準化、均等化、專業化發展的跨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不使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只是掛在墻上,而是要化為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說,要抓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貫徹落實,督促各地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科院研究員巫志南表示,“應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變過去‘大水漫灌’‘計劃配送’的供給方式,針對不同農村地區特點和不同農民群體實際需求,實行精準、有效供給。”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是承擔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責任主體,同時將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上升為法定原則,這對于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雒樹剛表示。

“在貫徹實施執行過程中,要加強宣傳引導,使公共文化服務理念深入人心,使各級地方政府能夠明確自己應該擔當的文化責任,進一步提升文化治理能力。”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表示。

雒樹剛說,服務效能提高的關鍵在于公共文化服務思路的轉變,要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公共文化服務政府主導,但不是政府包辦,只有讓群眾“點菜”,群眾才能給公共文化服務“點贊”。

政府購買服務,扶持文化人才

文化的競爭其實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競爭,文化人才是一個國家文化的靈魂和支撐。只有在文化人才隊伍上形成優勢,才能在文化生產、經營、管理和發展上具有競爭力。

專家建議,要發揮政府在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引導作用,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力度。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看來,我們對高質量文藝類人才的盤活還不夠,社會也對這方面的人才缺乏了解。“高手在民間。”張頤武表示,“這方面我們首先要把握增量,利用好各路‘網紅’和網絡小說作家等等,他們是社會里新的文化力量。”

張頤武認為,如今“網紅”中不乏優秀的文藝人才,他們往往在中青年群體當中有著比一些知名藝術家更高的知名度,其背后往往蘊藏著價值非常高的IP(知識產權)資源。

一些基層干部認為,鑒于基層文體人才缺乏、又無編制的情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招聘一批熱愛文化事業、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基層志愿者隊伍勢在必行。

據了解,文化部自2016年起開展了“陽光工程”——中西部農村文化志愿服務行動計劃,每名志愿者能獲得每年6000元的工作性補助。

“政策規定文化志愿者需具備高中以上學歷,而農村地區留守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些活躍在一線的文化志愿者被擋在門外。”江西省新干縣文化館館長鄒永紅認為,該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增強村級公共文化的內生發展動力,但在門檻設定上可酌情放寬。

納入政績考核,倒逼官員重視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的文化自覺尚未完全形成,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仍處在自發、無序狀態。不少專家學者建議,應建立相應的機制體系,將文化發展指標納入地方考核。

在一些地方領導眼里,只有經濟發展、安全穩定高于天,而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卻不是“必修課”。一些基層干部表示,地方文化工作往往跟隨著“領導意志”走,有的地方“一把手”重視文化傳承和發展,這方面工作就有力,有的主要領導心思不在此,可能就不會太投入。

重慶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魏靖宇說,在重慶三峽庫區一些地方,因為上面沒有硬性制度的要求,有的地方重視文化事業,有的不是很重視。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地方已建立了相關考核評價機制。在江蘇鎮江市,當地全面強化工作督導與績效考核,引入第三方評價,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進一步規范了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行為,確保各服務中心運行順暢,文化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找準方向,明確改革著力點

針對目前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情況,專家認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杜絕低俗供給。既要警惕封建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又要防止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是減少低端供給。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

三是清理僵尸供給。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

四是盤活僵化供給。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僵化供給進行盤活,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一個大山里土生土長的農村漢子,有著一顆對音樂夢想不懈追求的心”,這是河南“油條哥”王曉明微博個人簡介中的第一句話。或許千千萬萬的基層群眾就和他一樣,對文化始終有著不懈的追求,始終渴望著更大、更好的平臺去享受、參與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供給側改革要讓群眾主動參與到文化創作中來,群眾才是公共文化的根本。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過程或許漫長,而改革將如何圍繞群眾一步步展開,亦必將牽動著所有基層民眾的心。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高珩瑞(實習)]
標簽: 文化   小康   供給側改革   公共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