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黨建篇 > 正文

共產黨人有沒有“鄉愁”

  作者:吉林日報社副社長、黨組成員 李振軍

每逢春節,國內各大城市就會出現“空城現象”,無論有錢沒錢,無論用何種方式,無論怎樣跋山涉水,數以億計的中國人都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或故鄉與家人團圓,回到生命的原點一解鄉愁,已成為中國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精神情結。

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歷史的記憶,是精神的寄托。鄉愁作為人對生命的自我意識,深深印刻在歷史的記憶中,存活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是我們的共有精神家園。鄉愁的本質就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對于個人而言,鄉愁或許是一堵磚墻、一條小河、一座古橋、一條古街、幾棵枯樹、一口老井。但中國共產黨人的“鄉愁”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鄉愁”,而是一種永駐心間悲憫蒼生的情懷,是一種對人民群眾的深情摯愛與關切,體現的是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及共產黨人要造福于民的信仰和追求。

鄉愁是每個共產黨人應有的天性,無論環境和形勢如何復雜,無論職務和崗位如何變化,黨員干部的公仆意識不能變,為民情懷不能變,群眾觀念不能變,永遠記住“鄉愁”,始終胸懷“鄉愁”,時刻

不忘“鄉愁”,與人民群眾一塊過、一塊苦、一塊干。

記住“鄉愁”,不忘“鄉愁”,要求每一名黨員干部經常看看自己的起點,進一步弄清自己的身份,不忘“我是誰”“從哪里來”。我們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于農村,來自泥土,而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家世也不例外,追溯家庭和個人的出發地,都是普通的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說:“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里一待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延安梁家河的窯洞,是他人生的起點,凝結著他深沉的感情。身為共產黨員,只有時常回望生命出發地和人生的起點,進一步認清自己的身份,牢記自己的過去,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找準前進的目標和方向,才能夠在“合格”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鄉愁”作為共產黨人的家風之源、文化之根、力量之本,滿載著每一名黨員干部最為鮮活的故事,寄托了每一名黨員干部最為不舍的牽掛,根植了每一名黨員干部最為深入的體驗。記住“鄉愁”,能夠喚醒心中最美好的鄉村記憶,每一名黨員干部必須用故鄉這面鏡子經常照一照,檢視自己是否丟掉了本來、本色、本源、本根。“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這是河南內鄉縣衙最為有名的三省堂前的對聯。黨員干部的根基在人民群眾,流著與人民群眾一樣的血液。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無論出身怎么樣,官職大小,但都有一個重要角色,第一身份是群眾,都是來自于群眾,千萬不能忘了根,忘了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有人曾問楊善洲:“放著好日子不過,何必自討苦吃?”他回答:“入黨時我們都向黨宣過誓,干革命要干到腳直眼閉,現在任務還沒有完成,我怎么能歇下來?”就是因為沒有忘了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沒有忘記自己的黨員身份,楊善洲退休后還殫精竭慮,扎根大亮山,為人民留下一片綠洲。現實中,確有少數黨員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后,高高在上,頤指氣使,得意忘形,羞于與群眾打交道,無視群眾對黨員干部的期待。試想,一個忘記“鄉愁”、忘記自己的根在何處、忘記自己是從哪兒來的黨員干部,怎么會心中有人民?怎么會讓群眾為之豎起大拇指點贊?身為黨員干部,只有不忘“鄉愁”,不忘自己的“根本”,才能讓現在走的方向始終與原點相對應,才能生出對人民群眾的熱愛之情,并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記住“鄉愁”,不忘“鄉愁”,要求每一名黨員干部經常想想人民群眾的痛點,進一步明晰自己的職責使命,不忘“我要到哪里去”“我要為人民群眾做什么”。黨員干部僅僅知道“我是誰”還遠遠不夠,更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由誰賦予的,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是由什么決定的,自己的根基和歸宿又是向著什么對象的,做到知行合一,把“在哪兒都是黨員”的名號叫響、擦亮,地域可以流動,職務可以變動,職級可以調動,但自己作為黨員的身份始終不動。

共產黨人的“鄉愁”內蘊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與希冀,記住“鄉愁”,不忘“鄉愁”,實質是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黨員干部“鄉愁”的濃烈程度和持久程度是檢驗其與人民群眾感情是否深厚的“試金石”。一個黨員干部能否得到群眾的支持與擁戴,不在于其工作時間的長短,而在于其歷經滄桑仍懷有赤子之心,仍懷有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正如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30多年前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時說的那樣,一個人對一個地方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時間長短。焦裕祿在蘭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精神永存。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有了這份感情,只要在一個地方工作過,就永遠不會忘記那里的群眾。回眸我們黨的歷史,無數共產黨人早已用實際行動對此作了有力詮釋。周恩來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鄧小平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焦裕祿“心里只裝著老百姓,唯獨沒有他自己”;孔繁森為西藏阿里人民獻出了生命。國以民為本,黨以民為基。只有對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情,才會真正和群眾風雨同舟,并肩作戰,“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綻放”,努力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鑄就一座“心碑”。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天山青松之所以能夠傲立挺拔,綠洲白楊之所以能夠昂揚向上,戈壁紅柳之所以能夠堅韌不拔,沙漠胡楊之所以能夠不屈不撓,皆緣于它們根植深厚的土壤。黨員干部在基層扎的根越深,就越有底蘊;群眾的基礎越扎實,就越有基本功。身為黨員干部,只有記住“鄉愁”,不忘“鄉愁”,才能不忘初心,踐諾如初,踐諾不輟,始終與人民群眾攜手同行,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不忘“鄉愁”,踐諾如初,就要時常重溫入黨宣誓時的那份神圣感、莊嚴感和使命感,審視自己的宗旨意識樹得牢不牢,公仆情懷還在不在,喚醒初心,珍惜身份榮譽,恪守黨員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信守黨員準則,時刻保持清醒,保持思想上的純潔性、工作上的先進性和道德上的示范性。

不忘“鄉愁”,踐諾如初,就要有“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抱負、“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的情懷、“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情致,放下架子、甩開膀子、俯下身子、擼起袖子,多講“鄉音”,多走“泥路”,多上“壟臺”,多吃“土菜”,多交“鄉友”,與千里農家共患難,與萬家燈火共團圓,做到“民之所欲、永在我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不忘“鄉愁”,踐諾如初,就要培養敢于擔當的自覺,提高勇于負重、敢于擔當的素質和本領,扛起敢于擔當之責,以赤誠之心、清靜之心、慎獨之心、冷暖之心,聽民聲、排民憂、化民怨、解民急、謀民福,把人民群眾的所想所思、所憂所盼當成圓心去認真描繪勠力同心奔小康的“同心圓”,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黨員干部成為群眾的“主心骨”,讓群眾成為黨員干部的“粉絲團”,扎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各項任務落地生根,共同譜寫吉林新一輪振興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鄉愁   黨員干部   吉林日報社   從嚴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