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一是新型經濟彰顯市場動力,二是國家戰略增添市場活力,三是創新驅動激發市場潛力。
從資源配置方式看,人類歷經了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市場經濟3種形態。自然經濟是相對分散的個體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分配有限的資源;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是在一國范圍內、通過政府計劃的方式分配資源;市場經濟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表述不僅明確了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所在,更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定位。
從經濟發展動力看,科技創新作為第一推動力將成為常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從國際上來看,世界各國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制造業發展的戰略、規劃、計劃。從國內的情況來看,中國出臺《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就是要改變過去我們長期在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發展的情況,向中高端發展邁進。
從創新的主體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常態。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認為,決定經濟增長效率的最關鍵要素是擁有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擁有核心關鍵技術以及全球化視野的管理機制創新。可見,激發主體活力才是創新的第一推動力。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措施的意見》,對于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其四,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從需求結構看,過去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主要依靠大規模投資和大量出口,消費動力相對不足,經濟發展易受外需市場波動影響。當前,我國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模式逐漸興起,養老家政、旅游休閑等新的消費熱點加速形成,特別是網絡消費、定制消費等異軍突起,電子金融、電子醫療等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方興未艾。
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認清了新常態的大局與大勢,還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真正擔當起引領新常態的重任。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對2017年工作提出了多個方面要求和任務,可以說是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工作的方法論、實踐論。比如,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等,都蘊含著更好適應把握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思維和方法。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毫無疑問,在世界經濟陰晴不定、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只有穩定才能為發展創造前提和基礎;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創造穩定宏觀環境;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創造良好預期。“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要“擼起袖子加油干”。“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
當下,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大,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特別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時資源環境的硬約束日益凸顯,人民群眾對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文化建設、生活質量等有更高要求。面對這些時代課題,過去那種低效率的、不符合經濟規律的、造成資源過快耗竭、生態環境破壞、產能過剩的增長方式再也走不下去了。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質量比速度更重要,結構比GDP總量更重要。我們唯有以更堅定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制度保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衡量發展質量和效益,就是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這才是我們要的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做好“加減法”
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基本規律決定了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發揮其牽引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今后一個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一場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攻堅戰,重點應做好加和減兩篇大文章。
首先,做好“減”這篇大文章,考驗著宏觀調控和深化改革的能力,決定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前景。壓減產能整個過程較為艱難,涉及企業債務、職工安置、轉型升級等一系列問題。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后,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去杠桿、去庫存等其他問題也難以取得實際效果。實際上,過去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已經對減產能作出明確的部署,就是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徑,加快化解產能過剩。現在需要做的就是怎樣把政策落實,關鍵要加大政策力度引導產能主動退出。要研究制定務實有效的激勵政策措施,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壓減產能。一是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發展的需要,調整企業發展戰略,主動退出過剩產能。二是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減量化兼并重組,退出部分產能。三是實施轉型轉產或減量化環保搬遷。四是結合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通過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帶動優勢產能“走出去”。
其次,關于“加”這篇大文章,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矯正要素配置扭曲,優化資源配置,具體作用于三個層面的對象:一是企業內部要素配置。這要靠企業家精神、靠企業科學管理來實現,通過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進而提高產出。二是企業間要素配置。就是使資源更多配置到優質企業、有競爭力的企業、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如果要素被“僵尸企業”長期占用,甚至劣幣驅逐良幣,資源在企業間錯配,就是效率的最大損失。三是產業間要素配置。這就是通常說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資源更多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產業和經濟形態。
當然,供給測結構改革也亟需補齊短板。關于“補短板”,可以從不同角度看短板。從不同收入群體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是農村貧困人口;從產業看,現代農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是短板;從產品看,綠色產品和生態產品是短板;從質量和數量看,高品質產品是短板;從資本看,相對于物力資本,人力資本是短板;從生產要素看,相對于資本和勞動,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是短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