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哲學是思想中的時代,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當代中國哲學面對的是怎樣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核心問題是什么?就世界而言,當今處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就中國而言,我們處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這是在世界性的現代化潮流中,中國迅速走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中國哲學所要面向的“中國問題”的核心,就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
當代中國面對的迫切問題很多,貫穿其中的核心問題即“總問題”,可以說就是中華文明的復興。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代中國哲學關注和研究的主題就在這里。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明確這一點,對于找準方向,凝聚力量,推動哲學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創新發展,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中華文化將在與世界各種文化的全面互動中走向新的復興
文化與文明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文化與文明互為表里,文化為里,文明為表。一個國家或民族因文化而致文明。文化既是名詞又是動詞,其動態意義在于文而化之或以文化之。我們的文明被稱為“中華文明”。塞繆爾·亨廷頓列舉的世界主要文明有: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這一歷史文化共同體創造的。其深厚淵源被概括為:“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長萬年的文明啟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在現代意義上,她既是以中國大陸為主體、整合臺港澳為一統的現代國家概念,也是包括散居世界各地數千萬華僑在內的文化哲學概念,或者說是一種中華大文化概念。中華文明,以民族的觀點論,體現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從文化的維度看,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多維向心結構”。
文明始終與社會發展狀態緊密相關。在幾千年封建社會中,中華文明在農業經濟的基礎上達到了高度的自洽,成為維系中國傳統社會系統運行的文化支柱。隨著現代西方文明的崛起,特別是在明清兩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下,中西文明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在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過程中,不僅中華文明,而且整個中華民族都陷入了危亡之中。在一百多年救亡圖存的民族解放運動中,不僅中國人民經受了巨大的考驗,而且整個中華文明也經歷著歷史洗禮,開始了現代轉變的進程。作為中華文明主體的中華民族,首先必須獲得生存權,中華文明才能得以保存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成功和1949年新中國成立,使中華文明的現代生存根基得以完全確立。
1978年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潮中,揭開了中華文明當代的絢爛一頁——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性的中華文明。在這種新的復興中,中華文明的博大胸懷與和諧視野額外引人注目。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經歷了四個生成周期——華夏期、夷夏期、中印期、中西期。如果已有的四個周期可以這樣稱呼的話,那么,接下來的應該是中華文化的“中(華)世(界)期”,它正在生成之中。在“中世期”,中華文化將在與世界各種文化的全面互動中走向新的復興。
超越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尋求對立統一之路,是中華文明核心理念對于當代世界文明發展最重要的價值
在中華文明的演進中,哲學作為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始終貫穿其中。從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等學術思想繁榮時期,大量哲學經典,包含著豐富的思想理論內容、治國理政智慧,“為古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重要內容,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哲學對于中華文明發展最深刻的影響,在于這種整體性、歷史性、批判性、反思性的思維方式,為我們的文明提煉了一系列根本理念。
中國哲學的基本理念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中華文明現代復興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中華文明理念在繼承傳統文明理念和立足當代現實基礎上的重建。文明的基礎和內涵是文化。文化首先是動態的過程,在生成和運動中開出文化的花朵,結出文化的果實,達到文明的狀態。人類文明存在著矛盾甚至沖突,這是歷史的事實。但矛盾并非不可解決,沖突并非不可化解。化解是動詞意義上的“文化”過程,即“文而化之”或“以文化之”。矛盾、沖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文化”為和諧。社會和諧包括世界和諧,歸根到底在于社會、世界文化的和諧。
文化的本質即以“文”的方式化解沖突。使沖突“文化”,就是使沖突化解為對立,對立化解為矛盾,矛盾化解為差異即不同。而不同的事物是可以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這就是不同而和,即中國古人所說的“和而不同”。文化的本質即有序化,即“以文化解”沖突,使之和諧有序。當今世界各種文明是不同的,但不同并不是“沖突”的理由。超越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尋求對立統一之路,是中華文明核心理念對于當代世界文明發展最重要的價值。同任何文明的核心理念一樣,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具有哲學的特征。
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正在變成文化的活的靈魂,哲學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學化”,“必然會出現這樣的時代:那時哲學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在中國,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的過程,是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融會貫通,作為當代中國哲學從理論思維高度面向和回答中國與世界重大問題的過程。這些重大問題,歸根到底是圍繞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而展開的。
梳理中華文明復興的“中國問題”群
在哲學層面上,圍繞中華文明復興的“中國問題”是一個問題群,對于這個問題群加以梳理,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系統把握。
過去——現在——未來。中華文明的文化淵源、發展過程、現實狀態和未來走向如何,貫穿其中的歷史大邏輯和大趨勢是什么?五千年從未中斷的文明,多次身臨險境甚至浴火重生,這種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在哪里?如果說過去是農業文明,現在是工業文明,那么未來將是什么文明?后工業社會的文明是信息文明或網絡文明?未來文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主體性和公共性的關系如何?世界文明的未來會失去民族個性而同質化嗎?中華文明如何在走向世界并與其他文明交往、交流和互動中繼續走自己的道路?
區域——國家——世界。從空間上看,文明總是從特定地域中發展起來,凝聚為民族國家,進而以此為根基走向世界。中華文明的幾大區域整合在當代發展中日趨明朗,勢頭強勁,這種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什么?如何認識區域條件和區位優勢,把握區域發展規律,確定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從國家層面支持區域發展,反過來區域發展又成就國家整體發展。中華文明的現代國家形態如何建構?在世界舞臺上,中國如何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發揮自己的作用?我們如何與周邊國家相處,如何與世界各國,特別是與俄羅斯、美國這樣的世界大國處理雙邊關系?如何建構更好的國際秩序?一種新型的世界性的人類文明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公共性的世界是否需要一種公共主義的文明觀?
當代“中國問題”的方面和層面很多,以上只是列舉一二。所有這一切,都屬于中華文明現代復興的精神層面。為了解決問題,先要明確問題。期待社會和學界從梳理問題開始,切實推進中華文明復興中重大問題的解決。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