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傳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載體。當今社會中,文化與日常生活日趨融合,這就要求在空間距離上,文化產品和服務設施要貼近人民群眾,文化產品內容要貼近百姓日常生活。
【關鍵詞】文化傳播事業 人文關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善的文化服務體系有助于更好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方式的有效性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不能真正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中,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牢牢地控制文化事業這個主陣地。
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尊重多元化文化需求
順應當今文化發展趨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日益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商品或者商品價值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增強了商品的交換價值,成了商品的符號價值,使商品充滿了文化意義,文化借助商品進行傳播,提高了傳播范圍和速度。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發展不能局限于意識形態產品的生產,應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順應當今文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搭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橋梁。
人們思想意識多元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應掌握意識形態傳播的特點和規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意識越來越多元化,強勢宣傳一種意識形態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因此,為了達到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創新意識形態傳播的渠道、方式和載體,尊重當今人們思想多樣化的現實。
汲取市場意識。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引入了市場機制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迅速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及時捕捉到了人們的需求,這種意識已經深入人心。而經營性文化產業既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也需要引入市場意識,在提供優質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等方面,我國的文化事業需要汲取市場意識。
文化傳播事業應以引導、服務民眾為己任
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科學理念。市場經濟時代,為了獲得更加廣泛而卓有成效的傳播,政治思想和政治綱領借助文化和道德力量,逐步內化到人們的生活世界之中。為了提高文化傳播事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在內容和形式上,文化傳播事業要以提供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為己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之中,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心態和文明行為;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宣傳,振奮民族精神,創新文化產品內容和服務形式,將文化傳播內容的先進性、有效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樹立全社會共同理想信念和良好社會風尚;通過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公民意識,塑造民族品格,倡導科學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過程中。
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人對文化產品的需求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人的能力培養、價值觀構建等都需要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費,全面發展依賴于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和滿足,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人的素質。而對于公眾來說,文化是成就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渠道。因此,文化傳播事業要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進一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這就要求文化傳播事業要站在文化發展的高地上,具有前瞻性,引領多樣化的發展,才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掌握民情動態,有效傳播人文思政。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只有充分掌握民情民意,才能有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勢利導,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另外,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切文化創作都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到文化創作中,到群眾生活中汲取養分、搜集素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是以“人”為價值主體,以人文關懷為主旨,必須要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
文化產品要在注重時效性的同時貼近百姓生活
拉近公共文化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貼近百姓。根據2015年“中國居民文化消費傾向”數據顯示,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興趣和動力非常大,其不需要很豪華,但是要便捷。在對文化消費選擇上,49.4%的人是由于“工作或學習任務重”;55.3%的人是由于“周邊缺乏合適的文化設施或場所”;61.4%的人是由于“生活壓力大,文化消費過于昂貴”;45.9%的人期待著能在周邊找到更多合適的文化設施。因此,我國仍需大力發展便民性的文化設施,加大城市社區文化的發展力度,把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利用信息技術,拉近公共文化服務和群眾之間的距離,縮小城鄉的“文化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