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在即,特色小鎮、城市病等話題未議先熱。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原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接受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國策說”采訪,暢談特色小鎮發展與大城市病紓解。在他看來,特色小鎮能紓解城市化進程過快導致的部分城市病,而作為自主創新型產業孵化器,特色小鎮的發展應順應市場,圍繞新興經濟,匯流專業人才。
特色小鎮留人才聚人氣,須做產業孵化器
說到特色小鎮,不得不提浙江。而曾執掌杭州市政府的仇保興,說到浙江的小鎮歷史,自如數家珍。從1.0版本的“一鎮一品”,到2.0版本的“特色小鎮+企業集群”的專業化分工,再到3.0版本的“小鎮+服務業”,小鎮發展見證著我國沿海經濟發展重心一路從傳統農業過渡到工業,再逐步轉型向服務業的歷史足跡。
隨著高新產業比重不斷增大,特色小鎮4.0版本已升級為“小鎮+新興經濟體”。在仇保興看來,4.0版的特色小鎮正由此打破傳統地域限制,從農村挺進城市,并以創業孵化器的功能,將新產業細分,滿足了創業者的特定需求。
滿足人才需求,自能聚攏人才、匯聚人氣。
說到創業,大數據產業無疑是風口。作為我國目前最大的大數據產業化專業小鎮,浙江的云棲小鎮短短幾年就產生了300多億的產值,引進7000多名專業數據從業人員,云棲小鎮依托的,就是從阿里巴巴“外溢”出的創業人才。仇保興認為,特色小鎮通過構建創新生態鏈將可能外流的新興產業人才留在了本地,也能彌補了城市原來單一的功能板塊的不足——新版的特色小鎮,正發揮著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和產業修繕的獨特功能。
特色小鎮要防止泥沙俱下,難點是科學評估
4.0版本的特色小鎮發展有多猛?
截止2016年底,全國已上報特色小鎮共159個,據住建部村鎮司所發布的相關數據,我國計劃在2020年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
越熱的新事物,越需要冷處理。仇保興擔心的是,一些地區沒條件還一哄而上,讓特色小鎮泥沙俱下。仇保興指出,當前不少失敗的小鎮,就因為徒有外殼、沒有新興產業。之前風靡全國、如今存活率只有一成的各類專題游樂園,就是前車之鑒。
不能盲目上馬,那特色小鎮到底怎么搞?仇保興開出的藥方是——順應市場的需求,科學預判發展走向,提前規劃評估。事實上,特色小鎮從1.0版進化到4.0版,都是基于人們創業能動性的激發,如果只用自上而下的傳統評估,小鎮發展很可能失敗。
創建熱的當下,科學評估是關鍵,更是痛點。仇保興提出了CAS——一種新的評估體系。科學的維度背后,其實是兩種力量的博弈——一種是他組織力量,從上到下來組織經濟活動和城市建設,傳統的工業園、產業區一般是他組織進行管理審批的;另一種是由市場激發的自組織力量,創業者和科技人員對自己的投資、創新負責。仇保興說,特色小鎮就是規劃一片田園讓樹木自由生長、優勝劣汰。所以評估小鎮的發展,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各種自組織苗頭,從而理性預判新產業的成長趨勢。
特色小鎮紓解城市病必須發揮“反磁力”
仇保興指出,我國“城市病”背后是我國城市化的過快腳步和缺乏良好的規劃、建設管理。我國2014年城鎮化率從80年代初不到20%增長至56%。
人多,人均公共資源就會相應變少,居住環境質量的下降、房價的攀什,都不能阻止北京、上海、天津三大超大城市凈遷移人口比重從2000年的17.5%、18.2%和6.6%增長到2010年的34.5%、37.9%、21%,馬太效應持續顯現。
一面是亟待有機疏散的大城市,一面是亟待聚攏人才的特色小鎮,如何順利對接、紓解?仇保興認為,大城市的有機疏散并非是將主城非社會功能的人口遷移到小鎮,而需要小鎮主動將人才“反磁力”吸引過去。所以每個“反磁力城”都應具備有別于大城市的獨有優勢獨特產業,從而自主吸引主城人口。
小鎮發揮“反磁力城”效能,如何規劃?仇保興認為,無需大興土木,可以基于原有小鎮村莊進行組合再造,一級一級發展新“反磁力”中心。也就是說,大城市周圍的中小城市,應尋求機會進行專業細分的產業化發展,杭州周邊的一大批縣城就正在成為“反磁力”中心,縣下面還有600個鎮,小鎮也有機會成為縣城的“反磁力”中心。“越小規模的城鎮,產業應越專業,小鎮需要將大城市的專業人員吸引到獨特的創業環境之中,才能彰顯“反磁力中心”之疏散功能。(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國策說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