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咬文嚼字》雜志發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語”,其中“工匠精神”和“洪荒之力”“供給側”等從上百個候選詞語中脫穎而出,入選本年度十大流行語。“工匠精神”自提出后,迅速引起全國上下的廣泛共鳴,反映出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生活對高端技藝、精湛技術的高度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要始終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須先培育工匠精神。自上而下倡導“工匠精神”,體現的是對勞動成果的認同和尊重,呼吁的是對勞動者的人文關懷以及勞動者自身的社會擔當。
為了更好地了解公眾對“工匠精神”的認識與理解,2017年1月12日至20日,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通過線上發放問卷的形式,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社會公眾展開調查。網絡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430份。從受訪者所屬的行業來看,制造業、文體教育、科研技術、金融貿易和政府部門占比分別為21.55%、18.34%、11.44%、10.88%和8.84%,建筑、醫藥及公共衛生、房地產、社會組織、住宿餐飲、法律和其他的占比分別為5.14%、5.14%、3.76%、3.65%、3.42%、1.54%和6.3%;從受訪者年齡結構來看,57.35%的受訪者集中在26~35歲之間,24.36%的受訪者集中在36~45歲之間。
“工匠精神”的時代需求
在調查中,我們首先問及受訪者對于當下整個社會“工匠精神”現狀的評價,八成以上的受訪者在不同程度上表示身邊不乏具有“工匠精神”品質的人。隨后我們對受訪者如何看待“工匠精神”在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4.53%的受訪者認為“很重要,因為它有助于提高技術、技藝水平,提高產品質量”,55.52%的受訪者認為“很重要,因為它有助于提高從業者的職業素養”,49.01%的受訪者認為“很重要,因為它有助于打造中國的自主品牌優勢,提升企業和國家形象”。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處于產品“短缺時代”,公眾更多關注的是產品數量和規模,忽視了產品的結構與質量。然而,在當前我國產品供給與需求出現不匹配的情況下,即產能過剩的同時有效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形勢下,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改善產品供給結構,提高產品質量,成為倡導“工匠精神”的內在需求。
制造業升級需要“工匠精神”
近年來,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遍及國內外市場。在美國商場中的諸多商品都是中國制造,大到家用電器,小到玩具牙簽,甚至無數的美國人都一再驚呼他們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中國制造”。但“中國制造”在國內外有時也會被貼上“粗制濫造”和“價廉質次”的標簽。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人的消費結構、消費習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越來越多人的消費觀念從在乎“貴不貴”轉為追求“好不好”。據統計,2015年中國公民有1.2億人次出境旅游購物,境外人均消費排名全球第一。這印證了國內需求結構的深刻變化,同時也映襯出中國制造業正在不斷喪失本國的消費群體尤其是高端消費群體。
經濟新常態下,政府大力倡導“工匠精神”,旨在推動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推動“中國制造”完成一場“品質革命”,以確保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品質。用消費品質量標準的提升,倒逼“中國制造”全產業鏈升級。而“工匠精神”是轉型的必備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轉變的核心是把好品質這道關口。制造業“工匠精神”的最終目的是“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與形象。
經濟全球化浪潮下,擁有多少知名品牌、優秀品牌,折射出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核心競爭力。從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只有培養和造就一批享譽世界的中國自主品牌,中國經濟才能邁向結構更合理的全新發展階段。國貨品牌只有堅守“工匠精神”,以提升品質為根本,下大力氣做出真正的好產品,由產品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作為中國品牌的國際名片,中國高鐵、阿里巴巴、華為等品牌之所以能夠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正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著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工匠精神”。
職業素養提升需要“工匠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的體力勞動或許會逐漸被機器所取代,但是“工匠精神”卻不可能被替代。作為一個擁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我們今天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傳統工匠技藝的傳承,更是對一切職業精神的呼喚。而“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對制造業和企業家的必然要求,它更應該是各行各業每個工作者的事業追求與工作態度。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其核心在于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相較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粗制濫造,堅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難,因此“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調查中,高達64.36%的受訪者認為“精益求精”最能代表“工匠精神”的內涵,其次是“踏實認真”(58.29%)和“專注執著”(45.25%)(見圖1)。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最為人們稱贊之處,具備“工匠精神”的人,對品質有著不懈追求,以嚴謹的態度,規范地完成好每一道工序。
如果把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水平等視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硬件”,那么大批一線勞動者身上的 “工匠精神”則是必不可少的“軟件”。本次調查發現,34.59%的受訪者認為“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是中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遠高于“核心技術”和“產業結構”(分別為21.84%和10.09%)。任何科技的發展都不能完全取代勞動者的雙手,即便是制造工藝水平非常發達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需要依靠大量具備高技能水平的工作人員來從事某些手工勞動。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過程中,需要一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勞動者揮灑熱血。
打造商業品牌需要“工匠精神”
據統計,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而中國企業卻是寥寥無幾。在探究那些長壽企業成功的秘訣時,人們發現,相較于追求“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長壽企業更為重視產品的品質。調查發現,37.68%的受訪者認為這些歷史悠久的“老字號”是“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其次,“尖端技術的新產品”也是提及“工匠精神”時最容易聯想到的載體之一(37.57%)。然而,與德國、瑞士、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老牌公司相比,中國有大量企業認為馬虎將就、差強人意也能不斷獲利,這與對產品精雕細琢、嚴謹苛刻的“工匠精神”大相徑庭。
舉例來說,“工匠精神”從瑞士制表業上可窺一斑。瑞士制表商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塊手表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他們用心制造產品的態度正是“工匠精神”的理念。工匠的眼中只有對質量的精益求精、對制造的一絲不茍、對完美的孜孜追求。正是憑著這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譽滿天下、暢銷世界。與此相類似,日本制造也被看作是日本“職人精神”的外化。由于繼承了傳統手工藝人心無旁騖、精工細作的“職人精神”,日本的產品呈現出細膩精致的一面,這種“職人精神”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工匠精神”。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需要依靠技術進步的內部推動作用。企業要放棄以前那種依靠“短、平、快”獲利或單純依靠成本優勢的經營模式,將重點轉移到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上來。要實現這一轉變,需要發揚“干一行愛一行”、對產品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大多數企業熱衷于“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只有那些能夠堅持“工匠精神”、高標準要求的企業,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