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指出:“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都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傳承,先決條件是改變人們的觀念,提升勞動的價值和勞動者的獲得感,樹立匠人匠心的價值觀。“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需要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慢慢形成。培育“工匠精神”應慢工細活,應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多方力量從根本處入手。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體制文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國和日本的產品質量為全世界所稱道,與其說他們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說他們有保證“工匠精神”的一整套制度。“工匠精神”在各行各業的確立,有賴于政府對良好市場環境的營造。如果沒有高度尊重勞動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各類所有制經濟一視同仁的人才激勵制度,“工匠精神”的成長土壤就很難生成。然而,近年來我國對于勞動的尊重與激勵,與我國市場經濟的改革步伐相比,仍存在滯后性。
為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體制文化,一方面,應建立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工匠制度”,使高技能人才在經濟上有保障,在社會上有地位,在人格上受尊重。采取倡導引導與價值鼓勵、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要從工作責任上形成職業敬畏、職業自豪,更要進一步利用體現職業價值、社會榮譽的手段在全社會倡導工匠精神。
另一方面,必須嚴格市場監管,對違規者給予嚴厲懲罰。本次調查顯示,44.59%的受訪者認為,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完善對市場體系的監管。例如,如果政府對市場中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處理不當,就等于是變相縱容,最后出現劣幣驅逐良幣,使市場中充斥造假、仿冒、偷工減料等“自殺”行為。為了給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創造生存的土壤,鼓勵技術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政府必須嚴格地監管市場競爭者,懲罰造假、侵犯知識產權等不法行為。如果市場秩序混亂,假貨制造與銷售得不到應有的處罰,那么就沒有人會愿意去精益求精,結果就是毀了整個行業。中國許多行業在這方面教訓慘痛,應盡快形成制假必重罰的完備機制。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社會文化
無論是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還是中國智造,其核心都離不開人,因此“工匠精神”要讓從事制造的生產者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匠心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匠心文化”的營造。本次調查發現,高達72.73%的受訪者認為,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建設支撐這一精神的社會文化,讓工匠們在社會上受到更多優待。浮躁,是“工匠精神”的天敵,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深層原因。如果急功近利、追求速度成為社會普遍的心理,而精工細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和回報,多數人就沒有耐心去踏踏實實地做好一件事情、一件產品、一項服務。當前提倡“工匠精神”,就是要用崇尚勞動、崇尚技能、崇尚創造的社會文化來扭轉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
首先,弘揚“工匠精神”應善于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事實上,在本次調查中,當提及“工匠精神”時,有49.94%的受訪者首先想到中國,德國(45.08%)和瑞士(38.62%)次之。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這主要歸因于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歷史上“游刃有余”的庖丁、技藝精湛的魯班、“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的賣油翁都在詮釋著“工匠精神”。
其次,弘揚“工匠精神”,應善于利用媒體公開宣傳具備時代精神的匠人匠行。40.63%的受訪者認為,媒體應充分挖掘和弘揚生動鮮活的“工匠精神”故事。2016年,不管是紀錄片《大國工匠》《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是各地陸續展開的工匠評選活動,都以鮮活的“工匠精神”故事(如“火藥微雕”徐立平和“蛟龍兩絲”顧秋亮)讓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理念深入人心。事實上,本次調查發現,有46.85%的受訪者對于相關紀錄片“聽說過,而且很想看”。
再次,弘揚“工匠精神”需要社會各界著力消除學歷歧視,不以文憑論英雄,并在獎先樹優、職稱評定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多向“工匠”傾斜。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商業文化
精益求精、消費者至上的“工匠精神”,是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只有把客戶、消費者擺在第一位,才能把產品和服務做到極致,才能把附加值做到最大,才能以最有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式實現企業的價值。企業要想打造出良好的經營境界,需要從機制上不斷改進完善,利用現代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經營企業,激發勞動創新的積極性,用科學的管理范式注入強勁的精神動力。
培育“工匠精神”,企業應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制度,使勞動者無需為基本生存煩憂,充分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調查中,當被問及“企業應該怎樣培育和發揚‘工匠精神’”時,59.92%的受訪者認為應該實施以人為本的雇傭體制,提高“工匠”的企業待遇。只有當制度設計能夠合理、最大化滿足他們多層次的需求時,才能促使其專注執著、愛崗敬業,不懈地追求產品的極致和完美,才有可能激發工匠不竭的潛能和無盡的創造力。56.37%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該崇尚“私人訂制”,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56.32%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重視研發與創新;40.13%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追求細節,提高產品質量;除此之外,還有23.12%的受訪者認為企業應著重在產品營銷中宣傳產品所蘊含的“工匠精神”。
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教育模式
一個國家不僅需要培養學術尖子,還要培養職業尖子,即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優秀的專業人才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沒有嚴謹、完整、高標準的職業培訓系統,一個國家就不可能取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德國“雙元制”的職業教育將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和企業有更多的交流,能夠接觸生產第一線、學習實用技能,為德國制造業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成為德國制造經久不衰的秘訣。中國要從制造大國崛起為真正的制造強國,必須著重培養和建設一批具備“工匠精神”的技師隊伍。
現階段,雖然我國的技工院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相當可觀,但中高級技工人才數量不足,同時高技能人才在地區和產業分布上不均衡。調查中,38.03%的受訪者認為,應該“擴大技校招生,提升職業技能培訓”。對此,一方面需要多方統籌東、中、西部區域協調發展,優化技工院校結構,大力發展技師學院,支持行業企業辦學和民辦院校發展;另一方面還應根據職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理念不同層次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育和塑造高技能人才。還有36.36%的受訪者認為“觀念要‘從娃娃抓起’,在青少年教育階段要更加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這意味著學校應力戒教育功利化,培養學生“一技之長”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具備未來大國工匠的基本素質。對學生開展專業、精準、創新和個性化的培養,有助于他們在走向工作崗位后形成追求卓越、持之以恒的 “工匠精神”。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潘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