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潮流的沖擊,新興社會化、市場化養老成為趨勢,而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面對老齡化、小家庭等新現象,問題日顯。應依據地方產業發展規劃,做好兩種養老模式的對接工作;構建以新興為主、傳統為輔的養老體系;增加公共產品及服務供給,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化養老機制;走市場化之路,在兼容創新中探索中國特色養老模式。
【關鍵詞】新興養老模式 傳統家庭養老模式 對接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老有所養,不僅反映著中國傳統倫理美德的精髓,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本體現。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養老模式,應當在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逐步構建起以新興養老模式為主、以傳統家庭養老為輔,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
傳統家庭養老與新興養老模式的利弊及現狀
中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擁有數千年歷史,基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而形成。從優勢上來看,家庭養老保證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家庭成員對老人的脾氣、秉性及生活習慣比較了解,可為其提供個性化的養老需要。同時,家庭養老還能增進家庭團結,促進社會和諧,更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情感需求。此外,家庭養老還能減輕國家的養老負擔。從劣勢上來看,傳統家庭養老模式更多是依據一種文化氛圍和倫理傳統,缺乏以法律為基礎的制度保障,且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會因家庭條件差異而存在較大差距。在世代同堂的大家庭中,老年人與晚輩之間還容易產生家庭矛盾。畢竟代際之間因社會發展、人生閱歷不同,在人生觀、價值觀及一些具體事項上看法會不同,只要條件允許,青年人分居的傾向一直存在。另外,在家庭養老模式下,老年人社會參與度不高,容易感到孤獨寂寞。
而新興養老模式,是以社會保障和養老保險等為基礎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養老模式,基于城鎮化和工業化而產生,目前已逐步成為占據主導地位和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養老模式。然而新興養老模式也面對諸多問題。首先,城鄉差距成為其發展制約。目前,我國城市居民被納入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比例和保障水平普遍較高,而廣大農村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上尚處于探索階段,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其次,容易造成空巢現象。在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老人主要依靠領取養老金或其他養老補貼生活,在經濟上擺脫了子女供養,且一般與子女分居。如此一來,易導致空巢老人大量出現。再次,國家負擔加重。新興養老模式主要依靠國家供養,需要國家通過構建社會化養老資金籌資體系,為老年人提供養老產品和服務。養老由家庭向社會的轉移,意味著國家負擔不斷加重。
新興養老模式與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對接的必要性
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雖不可持續卻仍有存在之必要。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產業結構及文化觀念的城鄉差距及地域區別,決定了家庭養老模式在中國依然擁有存在的必要,并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未達到構建社會化養老保障體系前,在一些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地區發揮主導作用。即便是在城市,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依然沒有達到全面覆蓋,與發達國家相比,既存在保障水平的差距,也存在保障能力有限的弊端。因此,在城市中家庭養老依然發揮重要作用。在現代化趨勢下,產業結構的轉變和社會形態的快速變遷決定了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具有不可持續性,難以在養老保障中長期發揮主導作用,然而其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社會現實中依然具有存在之必要,這決定了兩種養老模式的轉型只能走對接之路。
新興養老模式代表未來主流趨向,卻面對諸多發展普及難題。隨著經濟的騰飛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健全,構建社會化的市場化養老保障機制條件基本具備,且其代表了未來中國養老模式變革的主流趨向。然而,在既有發展水平和社會現實下,新興養老模式的完全普及依然面對諸多發展難題:龐大的老齡化人口規模極大地加重了中國的社會養老保障負擔,導致社會養老保障中的供需矛盾愈發突出;專業護理人員匱乏,配套人才培育體系尚不健全;目前中國社會養老保障主要依靠政府,民辦養老機構數量少、發展遲緩。
傳統向新興養老模式的轉型雖必要卻不可一蹴而就。老有所養既是中國傳統政治文明追求的社會發展理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更是現階段中國面對經濟新常態,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實現經濟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并將現代化成果惠及民眾的重要途徑。事實證明,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行之有效,不僅對老人提供了完美的養老服務,還形成了中華民族孝敬親長的傳統美德。然而,新興養老模式代表了主流發展趨向,傳統養老模式向新興養老模式的轉型不僅必要,且要不失時機,關鍵在于要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達到轉型需要時做好對接工作,而此過程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
新興養老模式與家庭傳統養老模式的對接路徑
依據地方產業發展規劃,做好兩種養老模式的對接工作。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作為農業文明中孕育的養老方式,更加適合于我國當前的農村老人,而新興養老模式作為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更加適合于城鎮老人。為此,各地在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時,應將養老體制變革納入發展規劃。如在當前的農村經濟發展中,允許土地流轉已成為創新農村發展模式和推進農村產業升級的重要政策,而傳統家庭養老正是基于傳統土地制度的養老模式。既然允許農村土地進行合法流轉,就必須在土地流轉前提前為農民構建完善的養老保障機制,以社會化和市場化的新興養老模式為農民養老提供出路。
立足發展水平,構建以新興為主、傳統為輔的養老體系。在養老模式選擇中,各地有不同的實際情況,既存在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也擁有產業結構上的不同。不同地方應立足本地的發展水平,在養老體系建設中堅持以新興養老模式為主、以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為輔的原則。傳統家庭養老可以作為新興養老模式的有效補充,因其在為老人提供親情溫暖和情感慰藉上不可替代。對于城市來說,“空巢老人”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和社區應當高度關注并采取切實政策為其提供家庭般的溫暖。
增加公共產品及服務供給,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化養老機制。要不斷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借以切實保障老年人養老的實現。對此,政府要積極創新公共產品供給模式,以市場化的第三方供給模式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數量、質量和效率,還要出臺優惠政策扶持養老相關服務產業發展。另外,還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鼓勵居家養老、社區家庭養老等多元化的養老模式發展,形成傳統家庭養老與新興養老模式相互結合、靈活取舍的養老格局。同時,要鼓勵企業、社區及慈善機構等社會團體積極參與養老模式構建,形成多元化的養老融資機制,以多種渠道、不同模式實現老有所養,確保兩種模式在對接中不會出現隔斷。
走市場化之路,在兼容創新中探索中國特色養老模式。構建以新興養老模式為主的現代養老體系是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下的必然趨勢。為此,在養老模式構建中要積極開拓思路,本著兼容創新的姿態,吸取各種養老模式的優勢,結合中國目前的經濟及社會發展現實,探索符合中國需要的養老模式。同時,還要積極利用市場機制,將養老中的資金、產品及服務供給等問題交由市場解決,以市場化下的產業化機制創新養老保障機制,鼓勵第三方平臺介入養老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供給。
(作者為常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背景下的農村幸福院文化構建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5YSB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楊英法:《構建和諧社會在城鄉接合部面臨的難題及其破解》,《中國市場》,2008年第31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