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生制度改革,要充分利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種手段,對我國民生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解決和突破。通過制度優化與制度創新,打破阻礙民生領域效率提升和服務質量提升的藩籬,切實有效提升我國民生領域的服務水平。
【關鍵詞】民生領域 供給側改革 制度保障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深刻變革,為化解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國家站在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統籌考慮,實施供給側改革,在民生領域從醫療、房產、教育、就業和消費等多個環節入手,為民生領域注入了新活力。
我國民生領域改革既是現實需求,也是歷史必然
民生制度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過渡,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生產力發展逐漸從要素增長和投資增長向創新驅動過渡。從消費層次看,個性化和多樣化消費將成為新常態下消費的主流方式。從教育改革看,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進,開放式、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將會更受學生歡迎。從經濟助推看,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將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助推力量。從人口結構看,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剩余勞動力將會減少,單靠人力成本獲得經濟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果依然沿用原有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勢必會對經濟健康發展造成束縛和影響,因此迫切需要從制度機構改革入手,對民生領域進行供給側改革,以期適應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民生制度改革是我國制度改革創新發展的歷史必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要緊緊圍繞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要從民生領域開始,通過制度創新建立完善民生制度體系,通過與其他制度相互配合形成制度改革大格局。當前只有堅持制度改革創新才能夠實現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活力迸發;只有堅持制度改革創新,才能讓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才能推動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只有堅持制度改革創新,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制度保障,才能形成整體合力使改革向縱深發展。
積極推動消費制度、醫療制度、住房制度改革創新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問題和矛盾凸顯期,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放緩,城鄉發展不均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競爭力不足,供給側管理還沒有納入到對外開放新格局之中,經濟轉型攻堅期還沒有完成,束縛經濟轉型和民生發展的制度因素依然存在,特別是通過制度改革實現和處理好民生領域的諸多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百姓關注的焦點。關注點就是我們需要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因此要從民生領域制度改革入手,充分利用供給側改革發展契機,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制度結構調整和制度化建設。
積極推動消費制度創新。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消費能力顯著增強,但還沒有形成與之相匹配的有效供給,要重點推動消費領域制度體系建設,著力構建起綠色、服務、品質消費模式。以旅游行業為例,當前我國旅游行業還不足以滿足旅游消費市場需求,在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上還相對不足,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出發,應該增強我國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從制度上將公共服務體系進行固化,從長遠角度支持服務體系發展;從就業層面看,消費制度的創新能夠有效刺激市場活力,拉動消費,這就為企業升級創造了條件。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要進一步推動國企改革,在整體資本運營和管理制度更新上要下功夫,突破國企管理桎梏,推動人力資源合理流動。
積極推動醫療制度創新。當前我國醫療資源與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矛盾依然凸出,從制度結構視角出發,應該從醫療制度創新入手,按照供給側改革思路,鼓勵社會資本進駐醫療行業,通過建立民營醫療結構,打破醫療行業壟斷,滿足不同層次百姓看病需求,加強基層醫療體制改革,加大基層醫療投入,壯大基層醫療隊伍。通過制度創新鼓勵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進入醫療行業,優化基層醫療管理制度,提升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化解醫療資源與社會醫療需求矛盾。
積極推動住房制度創新。從供給側角度看,化解房地產庫存是國家的重要經濟任務之一。近幾年一二線城市住房供不應求和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大形成鮮明對比,為此在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指導下,要按照住房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問題分別對待,在一二線城市應該通過制度化設計進一步提升土地供應量和供應節奏,改善房地產供給結構。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仍然是困擾民生發展的主要問題,要通過制度改革創新,鼓勵和支持多方進駐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市場,建立和完善住房租賃制度,通過制定農民工購買住房優惠制度和政策,鼓勵農民工市民化,通過專業化、市場化、企業化等手段推進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
積極推進養老制度、教育制度創新
積極推動養老制度創新。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逐漸加快,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雖然國家先后制定了多項政策制度來推動老齡化問題,但從目前的效果看并不理想,能夠針對老人所提供的社會服務和相應產品還比較單一,單純依靠政府去提供公共服務顯然不太現實。政府更應該重點抓好三項工作,推進養老問題的解決。一是要建立保險補貼制度,進一步推進老人進入老年服務機構。二是優化相關房地產制度和政策,推進閑置物業養老化,讓這部分閑置的物業在養老服務中發揮作用。三是要通過制度構建推進養老服務經銷商建設,從制度和政策上支持有資質、有能力、有潛力的養老服務經銷商,通過市場化手段提供養老服務。當前我國養老問題,亟需社會和市場力量介入,為此,必須在供給側改革指引下引入新的制度和體系,推動我國老齡化問題的解決。要充分動員和利用社會力量,建立相應管理制度和協調機制。政府在提供基礎服務的同時,應該向社會組織和企業購買相應服務,通過制度創新實現政企合作,政社合作,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和相關養老企業發展,為養老事業的有序推進提供服務和支持。
積極推動教育制度創新。教育是事關“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基礎,是推進國民素質提升,增強綜合國力的有效手段。按照供給側改革要求,實施教育領域改革應該在提升教育質量和滿足學生個性需求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按照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要求,不斷提升教育供給端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進一步滿足學生的消費需求,同時還要注重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供給制度和供給結構,通過創新發展,打破傳統的學生培養模式和單一的教學手段和評價機制,創新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建立新的教學制度和新供給側結構。同時在政策服務上,政府要下大力氣為民間資本進駐教育領域做好服務,通過政策調整和修正教育法等制度手段,為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領域打通通道,同時要在政策上明確民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創新公共教育服務,推進教育服務個性化和多樣化進程。
總之,制度結構視閾下推進我國民生制度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充分利用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種手段,對我國民生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解決。通過制度優化與制度創新,打破阻礙民生領域效率提升和服務質量提升的制度藩籬,切實有效提升我國民生領域的服務水平。
(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央財經大學、中共中央黨校)
【注:本文系課題“制度結構視閾下我國民生制度供給側改革的關注點”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經濟問題》,2016年第2期。
②劉云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教育怎么辦?》,《教育發展研究》,2016年第3期。
責編/孫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