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讓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活”起來

核心提示: 振興戲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有重要作用。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時期,古老的戲曲藝術面臨著觀眾流失、人才斷檔、劇種失傳等諸多問題和挑戰。解決好這些問題既是振興戲曲的現實需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在要求。

【摘要】振興戲曲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有重要作用。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新時期,古老的戲曲藝術面臨著觀眾流失、人才斷檔、劇種失傳等諸多問題和挑戰。解決好這些問題既是振興戲曲的現實需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傳統文化  傳承發展  戲曲    【中圖分類號】J614.93    【文獻標識碼】A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公布。《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問題,從理論和實踐層面闡明推進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原因、具體內容以及如何傳承發展等問題,這對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戲曲是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若從唐代的教坊與梨園算起,戲曲藝術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從鐵面無私的包公、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到精忠報國的岳飛、赤膽忠心的楊家將,那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那種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很多都憑借戲曲藝術得以流傳下來,并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文化基因。

戲曲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美學思想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著中華民族活態的文化基因。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戲曲蘊含著中華民族的高尚道德情操以及美學思想。《意見》對中華傳統美德當代價值的闡釋和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界定,在戲曲藝術中都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部分。

蘊含核心思想理念。《意見》明確指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這些思想在戲曲里均可以找到相對應的部分,比如有體現守誠信、崇正義的《趙氏孤兒》,體現孝義、懲治邪惡的《竇娥冤》等。寓教于樂是戲曲之所長,高臺教化是戲曲美育功能的集中體現,從而可以達到“勸使為善,誡使勿惡”的作用。通過對這類戲曲的觀賞,“可以合君臣之節”,“可以增長幼之睦”。

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意見》提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而戲曲唱詞中有大量關于仁愛孝悌和精忠報國等傳統美德的表述,這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漸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戲曲中有很多作品重在表現“忠孝”,可見這一傳統美德對中國社會影響至深。以《琵琶記》為例,在這場戲中,有大量子女贍養父母的描寫,特別是趙五娘在饑荒的歲月中,依然贍養年老多病的公婆,場面十分有感染力。

承載中華人文精神。《意見》中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之表述。戲曲藝術蘊含著人文特質,體現人文精神,特別是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在戲曲劇目中,少見絕望、灰暗的思想,而是常常給人以希望,鼓勵人們積極向善。戲曲里的這種人文精神,不是來源于某種創作手法,而是根植于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審美傳統。戲曲劇目往往以大團圓為結局,表達了人們對和諧精神世界和完滿藝術境界的崇尚與追求。

將振興戲曲作為弘揚傳統文化工程的一大切入點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地繼承并弘揚中華文化。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我們應當將振興戲曲作為弘揚傳統文化工程的切入點之一,由點及面,由部分到整體。作為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戲曲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到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1951年的“五五指示”到2015年的“52號文件”,從“三并舉”到“三個一批”的劇目政策,在一系列政策普照“梨園”的同時,戲曲藝術也取得了階段性發展。然而,當前的戲曲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演出劇目不夠豐富、人才斷層、觀眾市場流失、專業團體萎縮、戲曲絕活失傳等。

劇目數量不夠豐富是戲曲市場不景氣的主要原因。2014年文藝座談會之后,戲曲舞臺上的演出劇目數量有所增加,出現了《西安事變》《黨的女兒》等現代京劇,此外還有豫劇《焦裕祿》、評劇《母親》、淮劇《小鎮》等優秀作品。但從總體上看,原創性劇目不多,劇目種類也不夠豐富,“有高峰”“缺高原”的現象仍然是制約戲曲市場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迫切需要高質量的戲曲人才。由于戲曲人才培養難、優秀劇目創作難等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原因,目前戲曲人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檔,劇團臃腫和人才短缺現象與之并存,加之戲曲工作者缺少主觀能動性,造成了戲曲人才的短缺。

觀眾市場的流失。雖然黨和國家對戲曲給予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和資金支持,為戲曲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但有些演出還是不夠吸引觀眾,市場化道路還沒有完全打開。以北京市為例,2016年,劇院演出觀眾總人數為1071.4萬,而戲曲觀眾只有83.4萬,所占比例遠遠低于國家對戲曲市場的投入比例。

除上述困境外,戲曲還面臨著專業團體萎縮,戲曲絕活失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需要發揮黨和國家的主導作用,社會各界協調合作,共同振興戲曲發展。

從頂層設計、社會與個體三大層面振興戲曲發展

目前,戲曲的發展呈現出復雜特征,如何在新形勢下振興戲曲,如何在各種思潮交流、交融、交鋒的大環境中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戲曲事業給予了諸多關心和支持。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2015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同年舉辦了戲曲工作者座談會。截至2016年底,共有21個省市分別結合自身特點和戲曲發展的現實狀況,制定了相對應的戲曲政策。2017年《意見》的出臺,展現出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清晰脈絡。

從黨和國家層面來看,要加強頂層設計。實施振興戲曲計劃,要做好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程。黨和國家應加強宏觀指導和政策保障,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推動形成有利于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各省市出臺的政策都應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如上海市對“一團一策”的提倡、福建省對地方劇種的搶救保護工程等。因此,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工程應該因地制宜,結合地方特色,有針對、有重點地進行開展。

從社會層面來看,要營造有利于傳統文化發展的環境。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項社會事業,應該廣泛借助社會力量,使各行各業的群眾共同協作。如成立專門的文化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機構,引導發展行業協會等團體和組織,建立健全包括戲曲演出市場、消費市場、品牌打造等在內的綜合市場體系。要因時制宜,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擴大戲曲藝術的影響力,滿足時代發展、貼近民眾的精神生活需要。

從個體層面來看,要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和民眾參與的積極性。要把傳承發展傳統文化作為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樹立高雅的藝術消費觀;要鼓勵引導民營企業、民間資本支持和參與戲曲發展,構建起黨和國家關心、社會各界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戲曲藝術發展格局。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戲曲藝術當代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4Z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劉奇葆:《振興戲曲藝術的幾點思考》,《人民日報》,2015年10月23日。

②《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新華網,2017年1月25日。

③[明]湯顯祖:《湯顯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妍卓]
標簽: 傳統文化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