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消除公益慈善事業認識誤區的三點思考

2016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對網絡慈善捐款活動作出明確規定,其中主要涉及慈善組織的申請登記、監督檢查和個人求助發布等問題。同年9月,民政部評審通過首批13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發軔于2008年的中國互聯網公益慈善事業至此正式具備了官方資格認定。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的出臺和網絡公益平臺資質的認定,引發了公眾對公益慈善事業的極大關注和熱烈討論,對許多議題爭論的背后,透露出公眾對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仍存在認識誤區。

法律是兜底手段而非行動指南

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政府管控社會”思維習慣,當公益慈善事業發展出現問題時,人們更多的傾向于強調這是政府管控不到位、政策法規出現空白。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從征求意見到立法再到法律最終出臺,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法律本身,卻容易忽略一部法律出臺的外部環境。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化公益時代,《慈善法》應該作為規范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性規范力量,為公益事業提供基礎性法律保障,讓公益組織有一定的自主運作的空間。考察西方的公益慈善組織運作模式不難發現,在西方社會,公益慈善組織在健全且嚴格的法律體系中獲得了巨大的自由運作空間。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外,公益慈善組織也可根據自身需求和選擇有序展開公益慈善活動。由此可見,法律在公益慈善組織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一是構建并嚴格執行公益慈善組織的基本運行規范,二是從法律上明確公益慈善組織的身份定位,使其受到法律保護。法律起到兜底作用之后,一定要更加重視社會和市場的選擇,改變以往依靠法律強化政府管控職能的狀況。

在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實際發展中,很多問題不一定是由法律不健全引發的。公益慈善的市場完善和法律完善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因此考量公益慈善事業的整體發展情況還需要從市場完善的角度看,認識到允許風險的發生和存在才是社會的進步。有足夠多的公益慈善組織參與,保證這些組織遵守法律并且能將組織的社會責任落實到位,再以健全的信息披露機制、行業協會機制、雙向選擇機制等對其實現監督,才是讓市場完善并有效運轉的關鍵。如果遇到問題都機械地依靠制定法律來解決,市場環境將永遠無法成熟起來。所以我們提倡政府適當退出,即讓政府從更宏觀的層面來實施頂層工作。

理性認識公益中的“公”“私”對立

以往人們習慣用下定義的方式,區分出什么是公益、什么是慈善,以及辨析公益組織、慈善組織、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區別。同時又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范疇辨別公益和慈善誰可以包含誰,而這種單一的定義和辨別的方式往往只會造成越辨越混亂的困境,公眾的誤解也越來越多。這種局面是由我國傳統觀念和社會文化結構缺乏對“公”“私”領域的明確認定導致的。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人們主要遵循道德主義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一般認為有價值的物品或是資源、權力,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屬性,都是處于金字塔頂尖。作為這種觀念延伸,在現代社會這個塔尖則被認為是個人的或者是國家的。因此帶有“公”字的公益會被認定為道德的、崇高的,人們會把做志愿者當作“學雷鋒”,而在志愿者日和學雷鋒日中大家其實都在做志愿者。之所以很難區分二者的區別,是因為人們往往習慣用道德主義來界定公益、志愿者等概念之間的區別。

現代意義上的志愿者被稱為義工或許更為合適。需要指出的是,做義工的出發點是私人的,它首先是個人價值的滿足,將私人的主觀意志延伸到公共層面之后,才能形成公益中“公”的一面。西方公益慈善觀念一般認為“公”是“私”的延伸,以作為公共設施的國家森林公園為例,個人會享受公園這個公共設施的原因在于,公園的設施維護、治安管理不需要個人來付出勞動或時間成本,但每個人卻能免費享受這一切,所以公眾愿意主動維護環境、清掃垃圾、幫助綠化等。這些公益行為并不是出于人們道德高尚的原因,而是作為個體人“私”的半徑延長,并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個人品格的提升。從這個層面理解,就會發現公益并不是將公私對立,公益也并不是道德評判的標準。

此外,當前公益慈善組織受詬病最多的就是財務支出不公開透明。公眾要求公益慈善組織的善款使用去向極端透明化。實際上,公益慈善組織的確需要做到最基本的公開透明,以便讓社會公眾有能力進行慈善組織選擇,保證公益資金的有效利用,但過度公開不僅會增加公益慈善組織的成本,而且會損害捐贈人和受益人的隱私權。

如何理解公益與精準扶貧的關系

救災被認為是典型的公益,扶貧則被視為幫助災區人民得到救助行之有效的公益活動,這里的扶貧更多是強調用社會化方式,幫助災區做到可持續發展,并且讓人民群眾遠離災害,公益扶貧的主體應該是專業的公益慈善組織。

中國傳統觀念認為人只有窮困到一定程度才值得幫助,并稱之為“雪中送炭”,認為公益的目的是讓受助人從“刀刃”上下來。然而,公益真正的價值不僅僅是讓人從“刀刃”上下來,更是要讓人具備遠離“刀刃”的能力,這就需要社會化、專業化的公益組織來開展扶貧工作。我們看到很多活躍的國際公益慈善機構,都從事扶貧和社會發展,從這個層面看,我國的公益慈善組織多數還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關注的還是最低層級的救濟問題。

長遠來看,讓精準扶貧落到實處,一方面要在全社會范圍內讓社會組織得到充分發展,使包括基金會和草根性公益組織在內的社會組織,不僅能夠承擔起部分社會慈善事業,也能夠承擔起部分政府部門的社會福利事務;另一方面要通過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轉變公眾傳統的公益觀念,改變公眾對公益慈善事業的認識,消除公眾存在的誤區,最終通過社會公眾的自發,將扶貧力量向真正有需要的地區匯集。我們仍需要看到,盡管在募集資金的體量上,網絡捐款平臺無法和國家扶貧資金相比,但對于公益觀念的傳播和轉變,對于公益慈善組織的發展,網絡捐款平臺必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社會公益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
標簽: 認識誤區   公益   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