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宇烈先生書房
“中國文化強調‘以道統藝,由藝臻道’,借由藝術上通下達,實現對日常瑣事的超越,并最終實現自我精神的提升”
問:您很早就與昆曲結緣。2003年,您還發起成立了“北京大學京昆古琴研究所”。您是怎么和昆曲、古琴等結緣的?為什么說應該懂點中國傳統藝術?
樓宇烈:中國傳統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傳統藝術不僅僅是用來讓大家賞心悅目、滿足感官需求的,我們所有的文化藝術,包括體育在內,都是用來修身養性、提高我們自我認識、提升我們做人品質的。中國文化強調“以道統藝,由藝臻道”,借由藝術上通下達,實現對日常瑣事的超越,并最終實現自我精神的提升。藝術的東西它最富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對于藝術,我們應該非常重視。而且中國文化中間有豐富的藝術和非常好的藝術,能充分讓人感受到人的這種偉大、人的這種高雅的品性。所以,藝術對于人的心性修養非常重要,而且能夠讓人們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豐富的含義和內在的精神。
問:您比較看重哪些傳統藝術?
樓宇烈:琴曲書畫,當然棋也是一個,但我更看重的是琴曲書畫。
這個曲是指戲曲,不光是昆曲,其它的曲也可以,比如說京劇、河南梆子、河北梆子、陜西秦腔等,都屬于曲,樂教的一種。中國古代講究樂教,樂教跟禮教是并行的。
戲曲的源頭跟我們的詩詞歌賦相連,內容很豐富,把文學、音樂、歌唱、舞蹈綜合在一起,發展而來才形成戲曲。很多戲曲作品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告訴觀眾怎樣做人、怎樣做事。中國古代有很多老百姓不識字,也沒機會念書,他們很多人就是通過看戲、說書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過去把說書、唱戲稱之為“高臺教化”,就是說這也是一種教育人的方式,往往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化民成俗。所以,不要以為只有讀書才是教育,這些東西都是教育。
昆曲是百戲之祖。昆曲很雅的,它的文學性很強。《牡丹亭》是昆曲里面一個經典的作品,當然湯顯祖的《牡丹亭》并非為昆曲而寫,昆曲的形成比它要晚。《牡丹亭》里面最出名的就是杜麗娘的《游園》片段。我可以現場給大家唱幾句,感受一下其中的味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樓宇烈接受專訪
“父母傳給我最重要的精神品質就是規規矩矩做人,憑自己的能力去存活”
問:《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您說:“中國傳統的生命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小家到大家,從小家庭到大家族,從大家族到家鄉,再從家鄉到國家都是一個整體。”家國天下是中華民族的特有情懷,修齊治平、正心修身是中國人的價值追求。中國把“國”叫做“國家”,國和家不可分離。您怎么理解中國人的這種家國情懷?怎么看待家風家教?
樓宇烈:中國文化強調由己及人、由近及遠。首先你得在家庭里面傾聽、尊重你的父母,愛護你的子女,這樣你才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這種思維由近及遠地推出去,最終從家庭推到普通百姓身上,推到天地萬物上。所以《孟子》里面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宋代的哲學家張載也講“民胞物與”,“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所有的民都跟我是一母所生,所有的物都跟我是同類,都是天地所生,都要關懷。因此,中國人由近及遠地認為家國是可以推愛的,家國是同構的、一體的,所以有非常濃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
也正因為中國人有非常濃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所以,家風家教非常重要。在小的家庭里面,父母的影響很直接、也很深遠。家教發展起來會變成一個家族的傳統,大家都這樣去做,就會影響整個族人。后來,我們學校興起了,有了傳統的書院、有了現在的學校,其實書院、學校也是一個“家”。在書院里面學生就把書院當成家,以師長為父母,書院里面師生的關系就像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一樣,所以書院的教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家教。進一步講,一個團體是一個家,一個鄉里是一個家,一個區域是一個家,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家。所以我們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我覺得家風家教現在既要從每個小家抓起,更要重視整個社會的風氣、整體的家風。整個社會的風氣好了,小家也會好,所以整個“大家”的家風更重要。就像孟德斯鳩認為的那樣:一個有良好習俗的社會,他的法律是簡單的。有德治禮序以后,法的空間就會變小,法的作用也才會真正發揮出來。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