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上講,普遍受關注的是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出臺。在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銀發〔2015〕221號)中明確指出,“要細化管理制度,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2016年4月14日,國務院批復并印發與互聯網金融整治工作配套的相關文件,按照“誰家孩子誰抱走”的原則,提出了七個分項整治子方案,涉及網絡投資理財、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托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業態,以及互聯網金融企業廣告治理等相關業務。8月24日,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這意味著受輿論廣泛關注的P2P網貸行業首部業務規范政策正式面世。相信隨著專項整治的進行和上述暫行辦法的頒布,互聯網金融的大環境會得到凈化,互聯網金融的生態系統會更健康。除上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和法規外,個人征信系統建設和企業內部制度建設也相當重要。應該完善我國個人征信系統,積極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李真,2014)。對于資產端和資金端用戶的分析或項目的識別、用戶隱私保護、信息披露和信息安全、平臺運營人員的管理等方面也都需要規范的管理制度才能確保互聯網金融產品運行過程中的安全。
除了主動應對安全問題,面對用戶金融業務中的痛點問題,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嘗試開發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2016年8月19日,山東省臨沂市高考錄取新生徐玉玉被犯罪嫌疑人以發放助學金的名義,實施電信詐騙騙走9900元。案發后,徐玉玉與父親到公安機關報案,回家途中暈倒,出現心臟驟停,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這個案件引起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28日,案件告破,所有犯罪嫌疑人全部到案(鄭良,2016)。這個案件引發了學術界的很多討論,如涉及相關部門在其他大量類似案件中的不作為問題等。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否可以從這個案例中發現金融安全創新的商機?比如,開發一款只要證據確鑿就可以快速凍結騙子賬號的第三方支付產品,并通過大數據分析,快速給公安機關提供該騙子用戶的特征和行為畫像,從而有助于快速破案和金融交易安全。互聯網思維中一個很重要的思維就是痛點思維,用戶的痛點就是產品創新的方向。安全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方向之一,如果能夠針對用戶的安全痛點,開發更多的互聯網金融安全產品,建立互聯網金融是安全的這樣一個全社會認知,那么,互聯網金融的用戶規模、滲透率和交易金額都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結語
由于P2P網絡貸款的野蠻生長以及越來越多問題平臺的出現,使得互聯網金融成為高顯示度的社會熱點話題。隨著2016年8月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許多P2P平臺將要么轉型,要么合并或倒閉。即使合規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也需要認真思考,未來的互聯網金融究竟會如何發展?互聯網金融作為一路高歌的趕路者,需要抬頭看看天,明確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