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五位一體 > 生態篇 > 正文

踐行“兩山”理論 實現生態富民

  作者:浙江省委黨校高端智庫專家、浙江大學講座教授 王永昌

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很早就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特別是鮮明地提出了“我們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我們現在開展“美麗中國”“美麗浙江”“美麗鄉村”建設,都體現了習總書記的上述重要思想。毫無疑問,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需要我們花大力氣解決好。綠水青山怎樣轉化為發展的資源、怎樣加快可持續發展、怎樣加快推進富民強縣步伐,也就是綠水青山怎樣轉化為金山銀山,這是一篇大文章。我們探索這個問題,回答這個問題,在實踐中解決這個問題,事關全局,意義重大。

  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實現生態富民,適應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已發展到工業化中期或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面臨著人類工業化進程中共同遇到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經濟社會發展如何更好地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和諧,生態環境資源怎樣有效地轉化為發展的資源和優勢問題。通俗地說,就是我們既要守住一方綠水青山,又要發展富民。從長遠來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肯定是統一的,但從短期來講,要統一往往有一定的難度。在過去,發展早的地方,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會破壞多一些,這是工業化、城鎮化、消費社會的一大通病;而現在生態環境比較好的地方,通常工業化進程、城鎮化進程又相對滯后,也就是欠發達的地方。但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一定要把兩者真正統一起來,一方面要防止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新的破壞,另一方面又要將環境資源轉化為發展的資源。

從文明進程角度講,人類首先是部落文明,之后是農耕文明,再進入工業文明,然后到現在是生態文明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從發展趨勢來看,傳統工商文明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費基礎上的一種大機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當然,現在人類總體上仍處于工商文明的發展階段,但生態文明確實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在大規模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商文明階段,以機械化大生產為主要特征,整個人類的生產方式呈現出加速化、規模化、批量化狀態。這樣,就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資源來支撐生產及大規模的市場需求。這個階段,人類以自己強大的力量去改變自然,甚至去“征服自然”,大有“人定勝天”之勢,但自然界很快以自己的方式“反擊”“懲罰”人類。

人類工商文明發展方式不但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但也導致了許多社會和生態環境問題。歷史進步總是要付出這樣那樣的代價,問題是我們要早一些認識問題,盡可能減少陣痛的代價。

工業化、城市化不但帶來了社會階層結構和社會形態的巨大變革,而且到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左右,對自然資源的吞噬式開發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后果,也先后開始集中爆發出來。當時曾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災害事件,如倫敦霧都等八大環境公害事件的爆發。由此也引起人類對工業文明弊端的廣泛反思。到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特別是七十年代,這種反思達到了新的高度。

毫無疑問,工業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了不起的貢獻,它改變了一個舊世界,也創造著一個新的世界。但它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自然的、社會的問題。所以,工商文明之后,我們自覺不自覺地開始反思傳統的工商文明方式,提倡以保護自然、保護地球、保護氣候環境進而改善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要求我們尊重自然,自覺主動地與自然界相適應,追求天人的和諧統一。這是否定之否定基礎上主動適應自然的文明形態,它是在農耕文明、工商文明基礎上的“適應自然”,是更高形態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文明形態。

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真正形成整個人類的生產、生活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可循環、再利用、可持續基礎上的一種發展方式,其要害是能不能形成再生資源和生態優良的環境,來支撐整個人類生產、生活系統。

用哲學語言來講,就是人類要做到合規律性、合必然性與合人類目的性的統一,這是解決人類全球生態環境困境的根本出路。人、自然和社會這樣一個大系統要盡可能地和諧統一起來。在中國,現在就體現為中國夢、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戰略思路和理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可謂是人間“正道”,是解決當代世界全球發展困境的“中國方案”。因此,我們要下決心狠抓綠色發展,以實際行動貫徹中央的重大決策,落實“八八戰略”,推進以“拆治歸”為主要內容的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努力建設“兩富”“兩美”浙江。

總之,綠色發展,生態富民,適應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響應了習總書記、黨中央的號召和要求,體現了省委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大膽地干,大膽地往前走。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生態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