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狀態普遍萎靡不振。2016年英國脫歐以及歐洲難民危機等事件表明,西方民主國家將越來越難以堅守其原則并維持團結,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否決”國際間的合作項目,眾多溝通渠道也可能導致人們接收錯誤信息并出現分化。“要與其他國家合作,并按照公眾期望的方式進行治理會困難得多。”?
與美國的一元論有所不同,中國的發展理念與價值承認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樣性,認為適合自己國家的制度和價值不一定同樣適合世界其他國家。與美國奉行霸權主義、力圖改變世界的做法不同,中國堅持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國際治理法治化,不誘導或強迫別國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主張超越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的異同,最大限度地謀求共同利益。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習近平主席談到:“正如一棵大樹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片樹葉一樣,天下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新引領與新方向。1910年十月革命,資本主義制度之外有了社會主義制度;蘇聯東歐巨變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低潮期。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為全球范圍內的社會主義運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也為人類社會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模式。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所指出的那樣:“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不同,中國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被世界接受的,而非作為西方社會的榮譽會員。”?
結伴成為國家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在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廣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在國際關系新秩序中,結伴將取代結盟成為國家間互動方式的最佳選擇。
結盟立足于沖突對抗,結伴立足于合作共贏。在國際關系史上,幾乎所有的聯盟都具有控制與受控的不平等色彩和對其他國家、國家集體的排斥性與敵對性。“傳統國際關系中的力量分化組合,主要是以結盟來完成的。由于結盟幾乎無一例外地要針對第三方,從而很容易將國際關系帶入分裂對抗的沖突邏輯中。”?在殖民時代和冷戰時期,無論是一戰前德國、奧匈組成的同盟國,還是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組成的協約國;無論二戰時德意日組成的軸心國,還是美英蘇中組成的同盟國;無論冷戰時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結盟動機和目的無不在于贏取霸權,其形式無不是沖突與對抗。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強權政治日益不得人心,一國的影響力固然與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有關,但所持的外交理念是否符合公平正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任何國家只有堅持不結盟,才能秉持公道正義,積極參與制定和維護國際公約和規則,參與主導國際秩序的重建;任何國家只有主張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不搞遠近親疏,拉幫結派,才能真正做到按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判斷和處理國際事務,才能真正成為世界和平的捍衛者。
因此,在21世紀后新型國際關系中,結盟將不可避免地淡出歷史舞臺,在中國的倡導和帶動下,“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成為國與國交往的一條新路;中國提出的摒棄對立、對抗因素,構建不針對第三方的,更具有超越性、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和建設性的伙伴關系的主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目前,至少在官方文件中,中、美、俄、法、英、德和日本等主要國家之間普遍建立了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如美俄建立了和平伙伴關系和戰略伙伴關系,中俄建立了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美決定共同致力于建立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系,中法建立了全面伙伴關系,中日建立了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伙伴關系,中英表示要發展全面的伙伴關系,俄法確立了發展優先伙伴關系,俄日努力發展真正的伙伴關系。
聯盟對抗有悖于中國有史以來形成的和平理念,也不符合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應有的政治主張。中華民族自古愛好和平,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與資本主義固有的強盜哲學有所不同,社會主義的中國主張大小國家有著平等的國際地位,反對任何形式的剝削與壓迫;秉持公道、捍衛公理、伸張正義,推動國際關系的公正和民主,反對任何形式的強權政治。因此,中國在主要大國中率先把建立伙伴關系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目前,中國已同80多個國家和諸多地區組織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初步構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在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