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北洋政府時期的外資企業,規模巨大,且享有政治及稅收特權,總體經營狀況要好于民族企業。據南開大學關永強博士對近代52家外資企業的調查統計顯示,北洋政府時期,外資企業的年均利潤率在23%左右,顯著優于民族企業。
另一方面,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企與民族企業員工的薪酬水平卻并無明顯差距。員工薪酬的高低雖與企業經營狀況和利潤率直接相關,但也受勞動力供求情況的影響。在北洋政府時期,因農村擁有大量剩余勞動力,且與中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經濟結構相比,新式企業數量有限且力量弱小,所需員工數量畢竟有限。據統計,自晚清到20世紀30年代,民族企業員工工資上漲不到1倍,年均增幅不到1%,若考慮到物價上漲因素,民族企業員工工資幾乎沒有上漲。據1927年編制的“全國精工每月工錢表”顯示,北洋政府時期,一個熟練技術工人的月工資不過十幾元、二十幾元,約相當于一個大學教授的十幾分之一。
同期,外資企業的利潤率雖然相對較高,但其員工薪酬水平幾乎與民族企業員工無異。如北洋政府時期,上海日資企業和英資企業的員工工資也僅為十幾元、二十幾元,甚至略低于民族企業,以致上海外資企業的勞資糾紛頻發。據統計,1912年到1927年,上海75%以上的勞資糾紛發生于外資企業。
北洋政府時期華企與外企薪酬差異的原因及借鑒
北洋政府時期,外資企業因擁有政治、稅收、經營管理等優勢而擁有高于民族企業的收益率。然而,除外企高層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外,其一般員工的薪酬水平與民族企業并無明顯差距,甚至其勞資糾紛要顯著高于民族企業。其原因值得深究,其借鑒價值也彌足珍貴。
第一,企業員工薪酬水平應符合價值規律的基本要求。根據價值規律,任何商品都有價值,在市場供求關系影響下,其市場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顯然,企業員工的勞動力屬于商品,其市場價格由其價值決定并受供求關系影響而上下波動,其市場價格主要以薪酬的形式表現出來。北洋政府時期,無論民族企業還是在華外企,其員工薪酬水平必然要受到市場價值規律的影響。具體來說,北洋政府時期,國內工業品消費市場已初步形成,為各類新式企業提供相對寬裕的市場空間。勞動力市場上因農村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正處于加速解體的初期,有大量剩余勞動力需向城市轉移,而此時新式企業數量畢竟有限,導致企業用工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其薪酬即市場價格必然不會太高。薪酬低也正是在華外企和民族企業看重的投資條件之一。
第二,民族企業與外企的市場競爭要求雙方盡量壓低員工薪酬。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企與民族企業的市場競爭一直存在。此時,中國的工業品消費市場雖已形成,但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情形下,市場規模畢竟有限,且主要集中于紡織、面粉、煙草等輕工業領域。在有限的市場容量下,其所容納的企業數量和產能也畢竟有限。為此,在華外企與民族企業必須在一定的市場空間中進行競爭,以盡量壓低生產成本,獲得市場空間。因此,雖然外企擁有政治和稅收等優勢,但為獲得絕對的市場競爭優勢,仍需以壓低員工薪酬的方式獲得市場價格優勢。更何況,在勞動力供給遠大于需求的情形下,任何企業都無需考慮以增加薪酬的方式招攬員工。
第三,合理的薪酬機制應基于正常的國家環境。顯然,北洋政府時期,在華外企利潤率相對高于民族企業,而員工薪酬并無明顯差距的現象并不正常。究其原因,北洋政府時期特殊的政治環境和國內局勢,使得在華外企享有政治及稅收特權,無法將其企業員工收益納入主權國家相應制度的保障之下。如北洋政府時期,大量外資企業中的勞資糾紛大多以工人罷工的形式解決,而政府層面卻鮮有作為。北洋政府時期兩類企業收益率差別明顯而員工薪酬差異不大說明,在任何情形下,要保障企業員工的薪酬收益處于合理水平,都必須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和強有力的政府作保障,將企業薪酬機制納入國家制度軌道。
(作者單位:南昌師范學院社科部)
【參考文獻】
①賀水金:《論近代上海外資企業的路徑選擇》,《史林》,2009年第3期。
②關永強:《近代中國的收入分配:一個定量的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③楊英法、劉吉霄:《勞動價值論研究的新進展綜述》,《高校社科信息》,2001年第5期。
責編/溫祖俊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