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穩定就業和推進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企業家成長的重要平臺。當前,在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我們要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沒有變”的基本方針,推動民營經濟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征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近40年來,黨和國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增加就業、推動創新、出口創匯、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回望來路,中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理論上的“有益補充”與實踐中的初步發展(1978—1992)。從1978年鄧小平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到黨的十二大提出“鼓勵和支持勞動者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再到黨的十三大提出“私營經濟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和有益的補充”,標志著我們黨開始認識到市場因素對調節經濟利益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政府對民營經濟發展采取了穩妥的、有限度的政策支持。這一時期,“草根創業”開始興起,柳傳志、魯冠球、年廣久等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群體正式誕生。全國個體經濟從業人員從1978年的14萬人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2467.7萬人,私營企業第一次被納入官方統計數據,達到13.9萬戶。
第二階段,理論上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實踐中的快速發展(1992—2002)。這一階段,國家更加重視保障、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三個有利于”,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第一次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臺了《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為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全國掀起了一場以體制內人群下海經商為特征的創業浪潮。民營經濟表現搶眼,現代企業制度開始真正建立起來,這一時期,全國個體工商戶增長了54%,從業人員增長了92%;私營企業達到243.5萬戶,增長了16.5倍,稅收貢獻976億元,增長了243倍。
第三階段,理論上的“毫不動搖”與實踐中的跨越式發展(2002—2012)。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非公經濟36條”、《企業所得稅法》、《物權法》等政策法規密集出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和法律體系日益完善。這一階段,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互聯網創業浪潮的興起等也都為民營經濟提供了更多機遇。全國個體工商戶首次突破4000萬戶,10年間私營企業增長了3.46倍,從業人員增長了1.03倍,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雙雙超過60%。
第四階段,理論上的“三個平等”與實踐中的轉型發展(2012年以來)。從黨的十八大提出“要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再到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建工商聯委員聯組會上,強調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重申非公有制經濟“三個沒有變”,進一步堅定了民營企業轉型發展的信心。“鼓勵社會投資39條”“促進民間投資26條”等政策的出臺,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了更加公平、開放、寬松的環境。到今天,民營經濟占GDP比重、稅收占全國稅收比重、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都超過半壁江山。華為公司等一批大型民營企業崛起為世界級企業,全世界有1/3的人口在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
二、新常態下民營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民營經濟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新環境。國際上,世界經濟仍將長期處于結構調整期,貿易保護主義有所強化,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全球貿易持續低迷等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在國內,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消費向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的方向轉變,人口老齡化加快,“互聯網+X”業態不斷豐富,經濟運行中結構性矛盾凸顯,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中國民營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機遇與挑戰。
面臨的機遇主要有:一是新型城鎮化。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能拉動消費增長約1.8個百分點,拉動投資增長約3.7個百分點,新型城鎮化不僅能創造巨大的消費市場和投資空間,還能通過提高非農產業的勞動參與率為民營企業提供穩定的勞動力供給。二是產業高端化與智能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為民營制造業邁向“高精尖”、走向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中高端提供了重大機遇。三是經濟服務化。我國消費呈現出的規模擴張與需求升級并存的新特點,不僅為民營企業在養老、醫療、互聯網等相關產業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機會,還有利于倒逼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四是社會信息化。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有利于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形成潛在的巨大市場空間。五是發展綠色化。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有利于開拓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為民營企業創造綠色低碳經濟機遇,同時規避綠色貿易壁壘、樹立良好企業形象。六是經營國際化。依托“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等,民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兩種資源、開拓兩個市場,既有利于對沖外需疲軟、外貿下行的壓力,又有利于應對貿易保護主義。
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一是市場準入存在壁壘。一方面是民營企業投資領域越來越多元化,另一方面是投資障礙仍然繁多,一些民營企業面臨“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的阻礙,甚至有的民間資本根本不知道“門”在哪里,“想投卻無處投”。二是一些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轉型的“火山”。部分作為創新主體的民營企業,面臨創新能力不足而“不會創新”“不能創新”,創新人才匱乏而“無法創新”“不敢創新”的困境,陷入了低端競爭陷阱。三是融資難、融資貴成為民營企業最普遍、最突出的問題。一方面是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信貸資源流向實體企業受阻,另一方面是勞動力、資金、資源、土地等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高成本進一步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四是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仍需改善。從總體上看,我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在不斷完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政府信用缺失、政策執行落實不到位、“官商勾結”、“為官不為”等問題,一些企業家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