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時代命題。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環節。基于此,筆者從弘揚時代主題、緊扣現實要求、落實主體責任、完善體系建設、優化方式方法五個方面提出了新形勢下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農村文化事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弘揚中國夢是新時期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時代主題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新的時代主題。農村夢是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四個全面”是實現中國夢的戰略布局。實現農村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必須深入推進“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含文化的全面小康,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文化產品在質上水準更高,在量上更加豐富,文化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逐漸被世人所認可,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個全面”是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動力之源、戰略保障和根本保證。
不斷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旨歸,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之義。中國夢是國家夢和個人夢的有機統一。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建設,促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要在“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創新和豐富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方法,建立適合時代要求和農民需求的發展模式。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現實要求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現實要求。這就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相結合,凸顯人本關懷和人文情懷;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健全和完善農村鄉規民約。
緊密結合農村實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農民最實際的需要是改善民生。因而要深刻認識文化發展和民生改善之間的促進關系,在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的實踐上改思路、想辦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農村改革和農村治理的實踐中,以新的價值理念突破傳統的改革和治理方式。此外,要促進傳統優秀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有機統一,凸顯二者的結合和轉化,以此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影響力。
落實主體責任,堅守責任擔當是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首要問題
農村文化事業建設說到底是個責任問題,特別是落實主體責任更為關鍵。因而首先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基層是社會的細胞,而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的重要堡壘,要充分發揮其政治領導力、強大號召力和巨大動員力。
其次,大力發揮政府和群團組織的組織職能。一是政府是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戰略規劃和政策法規的制定者,是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也是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營造者;二是基層自治組織在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三是群團組織是進一步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不可或缺的中介性力量。四是農民協會、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各種基金組織、專業協會等民間組織是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參與者。
再次,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優秀人士積極參與和責任擔當。社會各界優秀人士應心系農民群眾、恪守社會良知,切實承擔起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責任。
最后,各種媒體平臺要明確黨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同時,不斷加強農村文化事業的領導班子和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人才的“選育用留”機制。
完善體系建設,夯實發展基礎是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核心工作
完善農村文化事業的體系建設,主要從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載體構建和平臺建設兩大方面進行。
強化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載體構建,需要不斷完善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農村現代傳播體系和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一是完善農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該體系是一個包含農村公共文化政策、理論體系,基礎設施體系,生產、運營體系,信息體系,資金保障體系,人才體系,創新體系和考評體系的八大子系統構成的總系統。要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準(2015~2020年)》完善上述各子系統,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提升為民服務、為公益服務的能力。二是推進農村現代傳播體系的構建。要融合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互聯互通,堅持二者優勢補充,突出意識形態特色,凸顯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推進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充分利用有線電視、衛星直播、現代互動和信息服務等媒介覆蓋面廣的特點宣傳主流意識形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深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現代傳播人才工程等四大工程。三是推進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加強對包括傳承人與接受者、傳承什么、怎么傳承、為誰傳承、靠誰傳承、傳承環境、傳承的方式方法、傳承的保障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和體系的完善和構建。
夯實農村文化事業的平臺建設,不斷強化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輿論正確詮釋和正確導向,積極促進網絡境遇下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傳播路徑的全新表達。其一,不斷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扎根農村,將其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使其轉化為改變人民觀念、改造社會面貌和推動世界變革的物質力量。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點凸顯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農民群眾認識農村、改造農村的能力。其二,不斷加強輿論的正確詮釋和正確導向。宣傳思想工作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關鍵環節。輿論宣傳工作的準確詮釋和正確導向是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的先導。這就要求始終堅持黨管輿論宣傳的原則,保證輿論引導的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宣傳主旋律,弘揚正能量;不斷創新輿論宣傳方式方法,改掉“政策宣傳文件化、工作報道概念化、會議報道模式化、典型報道臉譜化”的定式;加強輿論監督,匡扶社會正氣。其三,積極促進網絡境遇下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傳播路徑的全新表達。網絡虛擬空間已成為人們工作及交流的第二生活空間。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既是傳統媒體向互聯網轉型的排頭兵,又是網絡境遇下最權威的信息發布者,尤其要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和服務群眾上做表率。主流媒體應及時反映社會發展動態,傳達黨的方針政策,解答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疑點。
優化方式方法,提高育人效果是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重要措施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文化事業建設面臨新的特點,在總結傳統經驗和過去有效做法的基礎上開辟新路徑、探索新方法、運用新手段是新時代的要求。因而需要逐步完善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運行機制,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探索其發展運行的長效機制和社會協同共建機制。積極構建系統的、動態的、科學的、良性的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成效評估模式。不斷優化其方式方法,一是分類分層法,即根據農村的具體實際,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突出差別,重點抓好農村黨員干部群體、農民群體和農村鄉土人才群體;二是寓教于樂法,重點要寓教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傳播的效果;三是突出各主體主動性和積極性互動交流的多向互動法;最后是用真實感人、聽得明白、生動鮮活的語言去激勵、鼓舞、引導農民群眾的鄉土話語表達法。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注:本文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中心委托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域下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