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中國地方治理能力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計數據,對上海市所屬17區保障能力、調控能力、財政能力、參與能力分別進行了測算,在此基礎上,計算了17區的治理能力。根據各區治理能力總體得分、分項得分,提出了其今后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的對策措施。
理論模型: 中國地方治理能力評價體系。
核心指標: 保障能力 調控能力 財政能力 參與能力
測評范圍: 上海市17個區級行政單位。
測評方法: 主觀賦權法、功效函數轉換法。
數據來源:《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上海統計年鑒、各區統計年鑒等。
主要發現:
·閘北區治理能力綜合得分在17區中位列第1,人均GDP水平在17區中排名第12。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由于該區的保障能力和財政能力排名較高(分別位列第1、第6)。
·崇明區治理能力綜合得分在17區中排在末位,且該區人均GDP水平在17區中也排在末位。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是由于該區的保障能力、調控能力和財政能力均處于下游水平(分別位列第17、第13和第13)。
測評結果: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高效、成熟、定型的高水平國家治理體系有利于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國家治理能力的不斷提高,也有助于充實和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對治理能力進行深入研究、科學評估,能夠為完善治理體系提供有益參照,同時也是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智力支撐。
當前,測度中國縣市治理現狀,發現縣市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了解和提升中國縣域地區治理能力,以及推進整個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也是我們在過去一段時期內堅持對縣市治理能力展開測評的主要初衷。同時,處于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縣市之間的地市一級,在區域經濟調控、要素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發展統籌等方面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其治理能力的研究和評價同樣意義重大。
上海既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國際知名的港口城市。在邁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上海肩負著進一步對外開放、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任,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上海市各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開創了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新局面。
然而應該注意的是,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上海必須立足長遠,不斷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當前,上海正處在創新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完善治理體系、提升各區治理能力,進而提高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對上海市所屬17區治理能力水平進行定量評估,提出治理能力提升、區域進一步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以調整后的中國地方治理能力評價體系為理論模型,并結合上海實際進行了進一步修正。以此為基礎應用2015年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上海市和區級統計年鑒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上海市17個區的治理能力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各區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促進各區治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提供參考和借鑒。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與數據的選取
為客觀分析和比較治理能力,應選取兼具代表性和可得性的數據指標,并通過定量分析,準確、科學地測量治理能力所涉及的各個指標。為實現這一目的,我們需要吸收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和相關理論,更需要充分考慮當前我國地市、區縣一級區域內經濟社會所處的實際發展階段。
在構建治理能力測評理論模型過程中,我們主要遵循了全面性、系統性、敏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動態性六個基本原則。以用最適宜的指標來客觀評價治理能力為導向,以我國地市和區縣一級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為前提,以“善治”理念為指導,在借鑒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現代財政學和公共選擇經濟學基本理論基礎上,搭建了保障能力、調控能力、財政能力、參與能力四個一級指標構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在指標數據選取方面,又是充分建立在數據的可得性之基礎上,具體選擇的指標數據說明如下。
保障能力
社會保障被視為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就發達城市的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而言,社會保障是建立在有勞動能力的人逐步實現就業基礎上的。社保基金主要來源于用人單位和職工的繳費。如果實現充分就業,不僅可以減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和失業保險金的支出,而且作為參保人員,還會按照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進一步增加社保基金收入,并相對減少社保基金支出,同時使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一般來講,社會就業率越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就越大,社會保障的成本就越低。因此,許多發達國家都把享受社會保障的條件嚴格地與促進就業的措施相掛鉤。正因此,與此前開展的測評研究不同,這里結合上海市經濟水平的實際,在以數據可得性為參考基礎上,選擇了以各區失業人口與總人口之比(為便于論述,簡稱“失業人口比例”)來反映各區的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