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中國夢有著廣泛的力量源泉,廣大人民群眾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愿望為實現中
國夢提供了雄勁動力,廣大人民群眾無限創造的活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雄厚基礎。人民以
其偉大的首創精神不斷破除著實現中國夢進程中存在的各種艱難險阻,在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的新長征路上聚力添彩。
【關鍵詞】中國夢 人民夢 中國力量 【 中圖分類號】D602 【 文獻標識碼】A
1919年3月18日,列寧在《悼念雅·米·斯維爾德洛夫》一文中指出:“把千百萬勞動群眾組織起來,這是革命最有利的條件,這是革命取得勝利的最深的泉源。”在今天,我們可以說:把最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在一起、團結在一起所形成的磅礴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最有力支撐。
廣大人民群眾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愿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雄勁動力
實現中國夢的最強支撐為什么是人民群眾?因為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人民的夢,是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基礎的人民幸福夢。提出中國夢就是為解決人民面臨的現實問題、實現人民的新期待,中國夢是最貼近人民群眾心靈和情感的夢想,是最能激發人民群眾不懈奮斗精神的夢想。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就任伊始就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兩大期待、十個“更”字既是人民夢的要求,也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動力。
人民追求自身利益是實現中國夢的最根本動力。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列寧也指出:“利益觸動每個人的神經。”中國夢強調的就是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讓人們在勞動中創造財富、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建設人民滿意的教育,讓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得到應有回報。習總書記指出:“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這三個“共同享有”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動就有的,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去為之奮斗。“共同享有”不是坐享其成,不是等著夢想找上門來,而是需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人民的期盼是把夢想變現實的最直接動力。更好的教育就是教育質量逐步提高、優質教育資源得到更加公平分配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不僅能夠使更多孩子成就夢想、更多家庭實現希望,而且支撐國家現代化的實現。更穩定的工作意味著就業崗位更加充分、就業質量更加優異,每一個人不僅在勞動中創造了財富,而且在奮斗中實現了人生價值。更滿意的收入意味著居民的工作收入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收入差距逐步縮小,中等收入者的比例一天比一天高。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和水平越來越強,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的同時要繼續提高,使困難群體心里有溫暖、生活有奔頭。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意味著醫院的服務質量持續提升,醫療衛生資源更加均衡化分配,廣大群眾不僅人人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而且能夠享受到更優質、便利的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意味著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住有所居中創造新生活。更優美的環境意味著要天藍地綠水凈氣潔,可以說,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意味著孩子們的學業負擔能夠得到有效減輕,孩子們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中像花兒一樣成長。這些驅使著人們去認真工作、努力奮斗。
廣大人民群眾無限創造的活力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雄厚基礎
法國作家雨果始終認為人民在歷史發展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他在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曾經這樣說到:“……也如同蠻石建筑遺跡、埃及金字塔、印度巨塔所顯示的事實中,體會到建筑藝術最偉大的成果并非純屬個人的創造,而是社會創造的結晶;與其說是天才人物妙筆生花之作,不如說是勞動人民孕育的寧馨兒;它是一個民族留下的沉淀物,是歷史長河所形成的堆積物,是人類社會不斷升華的結晶。”他感慨地說:“時間是建筑師,人民是泥水匠。”當然,人民不單單是泥水匠,人民更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主人。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老百姓是天,人民群眾是我們心中的大人物。”可以說,中國夢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國夢的根本歸宿也在于人民。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以其偉大的首創精神不斷破除著實現中國夢進程中存在的各種艱難險阻。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在農村,廣大農民群眾探索出了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種新的組織形式,創新了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和利益聯接機制。這種探索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增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國有企業,廣大職工創新的熱情高漲。如國家電網公司的職工技術創新取得非凡成績,自2009年以來,公司職工技術創新成果4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4名一線職工先后登上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領獎臺。這種創新在國有企業中是普遍存在的。在非公有經濟中,各個社會主義建設者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創造了大量財富,為實現中國夢奠定著物質基礎。2017年3月6日10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在回答關于民間投資問題時,發改委副主任張勇指出:“現在非公經濟創造了80%左右的就業、60%左右的GDP、50%以上的稅收,每年需要就業的人員絕大多數都進入到了民營經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人民群眾自己的創業創新,在創業創新中實現著自己的夢想。我們只有加快創新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才能扎實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搶占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才能廣泛動員和激勵人民群眾參與改革、推動改革,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合力。這也是促進機會公平和社會縱向流動的現實渠道。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3月15日記者會上講:“‘雙創’抓住了人這個生產力當中最重要的因素,讓人的聰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現出來,讓大家有改變命運、獲得縱向上升的平等機會。”中國有13億多人口,約9億勞動力,其中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各類技能勞動者近2億人,7000萬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通過激發大眾智慧升級“中國制造”,催發體力加腦力、制造加創造的創新創造創業熱潮,一定能夠形成“人人創新”的新態勢,必然能培育打造新引擎,不斷改造升級傳統引擎,讓中國發展創造更多價值,公平正義普惠更廣人群,實現普遍的民眾富裕,彰顯更充分的公平正義。創業創新的關鍵是要發揮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智慧,把“人”的主觀能動性更加充分地調動起來。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就是要充分尊重保障勞動者的平等權益,最大限度激發人的創造活力,吸引和激勵更多人投身創業創新,讓人們在創業創新中獲得應有的尊嚴,創造更多財富,體現人生的價值,實現幸福生活,獲得公平的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