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中國品牌 > 自主品牌峰會 > 正文

專訪謝志強: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提升農業品牌質量

人民論壇網4月12日山東蘭陵訊(記者孫易恒 實習生銀冰瑤)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推進“新四化”,農業現代化是關鍵,品牌化是重要抓手。4月12日上午,由人民日報人民論壇雜志社與臨沂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17中國自主品牌(蘭陵)峰會”在蘭陵召開。以下為媒體記者對謝志強的專訪實錄:

光明網記者:現在農業的主要矛盾由原來的總量不足,轉化為結構性矛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在哪里?怎樣深化結構調整?

謝志強: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四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要圍繞這一主線穩定糧食生產、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把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作為主攻方向,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核心目標,從生產端、供給側入手,創新體制機制,調整優化農業的要素、產品、技術、產業、區域、主體等方面結構,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突出綠色發展,著力提高質量。

供給側改革也是一個需求問題,應該和市場需求、老百姓的需求結合起來。市場需要什么,老百姓需求什么,就應該提供什么,要使農業供需關系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新的平衡。

農業如何做強,怎樣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樣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品牌做起來。比如可以將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好好規劃,做成一個個產業,形成更大的品牌效應。好品牌是農業強的一個重要標志,沒有品牌就上不了檔次。一個農業強國,一定也是一個品牌大國。品牌是標志,是形象,是核心競爭力。買品牌就是買放心,就是買質量,好品牌肯定會有好市場。所以農業要強,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品牌是一個重要的支撐。

農民日報社記者:打造現代農業品牌,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農民有良好的素質,如何提高農民的素質呢?

謝志強:品牌是高大上的東西,是質量的保證,現代農業品牌的打造需要一支高素質的農民。提高農民的素質,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可以促進和加速的過程。人的素質的提高和人們對于品牌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隨著現代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對品牌的重要性的認識也會不斷加深,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需要時間。但不能因為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我們就被動地坐等機會的到來。政府可以進行引導、培訓農民,通過政策推動,把自然的過程盡可能縮短。比如今天的峰會聚焦農業品牌和農業現代化,就是推動這一轉變的一種良好方式。我們要品牌、要質量、要環保、要未來、要健康,如何做好?需要通過政府的引導和各方面的力量,把一些正確的觀念、科學的做法讓農民接受,從而影響他們的行為,讓他們盡快改變一些東西,為我們有更多的農業品牌、更快的推進農業現代化積累起強大的力量。怎樣培育新型農民,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關系到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為培養造就新型農民 ,國家應進一步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的實施規模,各級財政要繼續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

記者:如何看待農業現代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比如現在的80后、90后、00后都不會種地了,類似這樣的情況對中國農耕文明的沖突,怎么客觀看待和解決?

謝志強:從農業文明走向信息文明,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只要地球不毀滅,我們肯定要從農業時代走向工業時代,進而走向信息化時代。現在以互聯網為重要標志的信息化在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全國的很多農村,通過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將當地的農產品賣出去,擴大銷售,增加效益,同時也擴大了影響力。農業的現代化,必定會對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方式、思維方式等產生很大影響,其中有的是好影響,有的是沖擊和挑戰,需要我們在發展和變革中去適應。比如現在農業要向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生產轉變,土地要流轉,要將幾畝、幾千畝、幾萬畝整合在一起。許多的生產要素要重新組合,利益格局要重新調整,傳統的農耕文明和過于分散的農業生產方式就面臨著挑戰。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正在一步一步推進農業由傳統走向現代,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發展和改革去解決。農業的現代化要求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所以傳統的農耕文明就會面臨挑戰。讓現在的80后、90后、00后回到傳統的農耕社會,他們肯定不適應。傳統的農民和新一代的80后、90后、00后,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肯定是有代溝的,我覺得代溝不是什么壞事,是社會進步的一種體現。通過升級換代、不斷超越來實現社會的文明和進步,進一步推進農業由傳統向現代、由手工操作到機械操作、由分散化向規模化集約化的轉變。

農民日報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中國農業“走出去”?“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對中國農業走出去將產生何種影響?

謝志強: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中國的農業必須“走出去”,才能有更大的安全保障和回旋余地,其中一個最有效的通道就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讓現代農業建設為各國人民提供豐富、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農業合作和農產品貿易應作為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優先發展方向。農業的有關部位和專家指出,“一帶一路”建設能夠為全球農業戰略提供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將形成一個開放、包容、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構架和協作平臺,服務于中國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總體戰略。“一帶一路”建設對農業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可以形成資源互補。通過實施新型國際農業合作戰略,充分發揮相關國家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做到互通有無。二是可以促進產能合作。通過農業食品的國際產能合作,把國內農業食品產業的價值鏈,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形成覆蓋“一帶一路”區域的農業供應鏈,從而促進沿線國家農業食品產業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促進國內農業食品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可以市場互惠,發展共贏。“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共同受益、共同發展。例如,目前我國糧食進口主要來自北美南美,從周邊、沿線國家進口相對較少。但是,實際上,周邊國家農業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如中南半島的老撾、柬埔寨、緬甸,通過農業國際合作,支持三國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三國大米出口能力至少可以新增2000萬噸,而目前全球大米貿易量只有3500萬噸。為了貫徹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規劃,我國制定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方案,并編制了《“一帶一路”建設合作規劃》,建立了農業對外合作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來協調推進這項工作,明確了開展農業合作的重點領域。當然,“一帶一路”區域市場一體化構架下的農產品市場開放,也會帶來一些風險,如,包括大米在內的部分競爭性農產品如果過度進入國內市場,有可能會給國內主產區市場帶來一定影響,可能出現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過高的結構性風險,對這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問題,應當在政策設計上予以足夠的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是推動中國開放升級的一個整體性綜合發展戰略,通過打造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把沿線國家的經濟和中國國內經聯結在一起。“一帶一路”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改善農業結構等方面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責任編輯:孫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