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展現狀:中國整體落后,但正迅速追趕
比較中美兩國的發展現狀,無論是在經濟總量、農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發展等硬實力方面,還是在教育醫療、環境保護以及知識創新等軟實力方面,中國與美國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但亦不乏亮點,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工業規模全球領先;二是基礎設施較新,質量更高;三是有巨額的外匯儲備作為支撐,經常賬戶長期順差;四是財政赤字率和公共債務率低于美國。總體來看,盡管美國在軟硬實力多方面仍領先中國,但近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更快,中美差距正在縮小。
(一)經濟發展水平
中美經濟總量高,差距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美經濟總量差距開始縮小。從規模看,中美之間的經濟總量差距較大,1960-2006年間,中美GDP規模之差呈現逐步擴大之勢,2006年兩國GDP差距高達11.1萬億美元。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則仍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兩國GDP差距開始逐步縮小。2015年美國GDP總量達到約18萬億美元(現價),中國GDP總量達到約11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位列世界第二。從占比看,改革開放前,中國GDP占美國比重較低,總體位于7%-10%之間。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GDP占美國比重逐年攀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更是呈現“指數式”上升趨勢。2015年,中國GDP占美國比重約為61%。
圖為中美GDP總量 單位:億美元(現價)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
中國經濟增速高于美國。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中美經濟增速之差一度高達10個百分點以上。此后我國經濟增速波動較為劇烈,中美經濟增速差始終處于“擴大-縮小-再擴大-再縮小”的變化中。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中美經濟增速差高達12.2%,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經濟增速開始換擋并進入“中高速”階段。2016年,美國經濟增速為1.6%,中國GDP增速為6.7%。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依然處于較高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而美國經濟增速相對平穩,中美兩國的經濟總量差距正在不斷減小。
圖為中美GDP增速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
中國人均GDP較低,美國人均GDP較高。由于人口基數較高,中國人均GDP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美國人均GDP(現價)為56115美元,中國人均GDP為8027美元。然而,從占比看,1960-2015年間,中國人均GDP占美國比重不斷攀升。2015年,中國人均GDP占美國比重達到14.31%,相較于1960年的2.98%提高了近5倍。
圖為中美人均GDP 單位:左軸為美元(現價)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
中國居民人均年收入較低,美國居民人均收入較高。與人均GDP類似,我國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不僅與美國之間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美國人均年收入(現價)為46850美元,中國人均年收入為6419美元。然而,從占比看,1960-2014年間,中國居民人均年收入占美國比重不斷攀升,這一趨勢在2005年以后尤為明顯。截止2014年,中國居民人均年收入占美國比重達到13.7%,相較于1960年的2.2%提高了6.2倍。
圖為中美居民人均年收入 單位:左軸單位為美元/年(現價),比重為右軸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時間為2014年
(二)經濟發展結構
“美國服務,中國制造”。一直以來,美國的服務業占比在三大產業中處于最高水平,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占比一直高達70%以上。2015年美國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依次為1.3%、20.7%和78%,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租金和租賃業服務業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依賴高投資發展本國制造業,形成一種資本驅動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出口產品也以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產品為主,附加值較低。中國的工業占GDP比重自70年代以來一直是三大產業中最高的,同時也在主要經濟體中居于前列。直至2012年,中國的服務業占比超過了工業占比,2015年中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占GDP比重分別是8.9%、40.9%和50.2%。
圖為2015年中美經濟結構
美國消費主導,中國投資主導。與全球其他主要國家相比,中國的消費比重相對偏低,2015年中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9.9%,盡管較2014年提高了10.1個百分點,但仍低于美國的69.1%。不過,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高儲蓄帶來的高投資、源源不斷的外資以及巨額的出口拉動。中國的投資比重一直高于其他各主要經濟體,2015年中國投資對GDP的貢獻率為42.6%,而美國投資對GDP的貢獻率僅27.6%。中國是貿易順差大國,然而2015年中國的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2.5%,較2014年下降近7%。盡管進出口增速下降,但從國際比較看,中國出口增速仍好于全球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占全球市場份額穩中有升,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加快,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與之不同的是,美國歷來表現為貿易赤字,2015年美國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為-3.3%。
圖為中美城鎮化率 單位:%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
美國城鎮化水平高于中國。總體看,中美城鎮化水平均出現逐年提高態勢,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加快了城鎮化步伐,城鎮化率由1990年的26.4%上升到2015年的55.6%,且高于世界和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在1990-2015年間,美國城鎮化率上升較慢,由73.5%上升到81.6%,上升幅度僅為8.1%,高于高收入國家水平。
(三)工業發展水平
中國工業規模居世界首位,領先美國。2014年中國的工業產值達44176億美元,居世界首位,工業占GDP比重達42.6%,而2014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僅31548億美元,工業占GDP比重為20.7%。2014年中國的制造業產值為37133億美元,占GDP比重達35.9%,而2014年美國制造業產值為18773億美元,占GDP比重僅12.3%。
中美鋼鐵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國粗鋼產量遠高于美國。2015年中國粗鋼產量為80380萬噸,居世界首位,占世界總產鋼量的49.6%。同期美國粗鋼產量為7880萬噸,僅次于中國、日本和印度,列世界第四位,僅占世界總產鋼量的4.9%,相當于中國粗鋼產量的9.8%,與中國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圖為2014年中美工業和制造業占GDP比重 單位:%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
中美汽車產量均居世界前列,中國居世界首位。中國2015年以2450萬輛的汽車產量穩居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相比其他國家具有絕對的優勢,是第二位美國的兩倍。與2014年相比,中國汽車產量持續增長,不過增幅有所放緩,同比攀升3.3%。美國2015年汽車產量同比上漲3.8%至1210萬輛,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
圖為2015年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產量與增長率 單位:左軸單位為萬輛,右軸單位為%,數據來源: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
中美航天工業居世界前列,中國領先美國。2015年中國航天軌道發射次數為19次,成功19次,失敗0次,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于俄羅斯。美國航天發射次數為20次,高于中國1次,但其失敗2次,成功18次,列世界第三位。
(四)農業發展水平
中國為農業大國,糧食總產量高于美國,但農業人均產出與美國存在較大差距。2015年中國的糧食產量為6.2億噸,主要農作物包括甘蔗、甜菜、谷物(稻谷、小麥、玉米)、花生和黃紅麻,2015年的單位產量分別為73121千克/公頃、58680千克/公頃、5983千克/公頃、3561千克/公頃和3945千克/公頃。2015年美國糧食產量為5.2億噸,美國的農產品種類與中國不同,主要以玉米和小麥為主,其中玉米約占總產量的 80%,小麥約占總產量的10%。比較人均產量,2014 年中國農業的人均產量約為4437公斤,美國農業的人均產量約為155588公斤,美國農業的人均產量是中國農業人均產量的 35.06 倍,表明中美農業發展的差距仍然較大。
中國農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美國農業以家庭農場為主,生產效率較高。中國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為主,大部分農村地區采用相對落后的家庭生產方式,雖然在部分區域特別在新疆、內蒙等地存在規模較大的國營農場,但其生產效率較低,經營效果不佳。美國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2014年美國農場總數約為200萬個,其中家庭農場約占農場總數的 87%,合伙農場占 10%,公司農場占 3%。同時,每個農場的土地規模為 200公頃左右,全國農業從業人員占總人口的比率不足2%,農業生產經營效率較高。
中國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相對薄弱,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中國的農業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水庫、道路、山川河流改造等,農業生產的設備及生產環境改造投入量較低。截止2015年底,中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與科技研發投入總額占農業總產值的比率不足1%。與之相對應的是,2015 年美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占農業總產值的比率約為1.5%,農業技術研發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率約為2.8%。由此可見,我國在農業投入方面與美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五)基礎設施
美國公路網密度顯著高于中國,但中國高速公路里程數高于美國。2015年中國的公路網總里程達457.7萬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34萬公里,公路密度47.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上年末提高1.1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國家水平 。2015年美國的公路網總里程達671.6萬公里,高于中國,其公路網密度為69.8公里/百平方公里,約是中國的1.5倍。2015年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2.3萬公里,略高于美國的10萬公里。
中國鐵路規模和密度均低于美國,但高速鐵路尤為發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鐵路總里程僅為49940公里,但在隨后的30多年里,中國鐵路里程不斷上升,2014年中國鐵路網不計復線里程為6.70萬公里(為便于各國比較,此數據為世行WDI使用口徑,若使用我國的營業里程口徑,則超過11萬公里)。2014年,美國鐵路網總里程高達22.8萬公里,位列世界第一。然而,中國高鐵運營較為發達,2015年高鐵營業里程超過1.9萬公里,占世界高速鐵路總運營里程的一半左右。不過,中國鐵路網密度卻很低,2014年僅0.69公里/百平方公里,遠低于美國的2.4公里/百平方公里,并且更大幅低于各發達國家。
圖為1980-2014年中美鐵路網總里程 單位:千米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
中國航空客運量不及美國。2015年全球航空客運量為34.4億人次,中國民用航空旅客運輸量達4.36億人次,僅次于美國,列世界第二,約占世界總量的12.6%。美國同期為7.98億人次,位列世界第一。盡管近年來我國民用航空快速發展,客運量已達世界第二,但從人均來看,仍然很低。2015年我國人均旅客運輸量僅為0.32人次,僅為世界平均0.47人次的68%左右,與發達國家1.76次相距甚遠,美國人均年飛行次數達到2.39次。
中國總發電量高于美國,但人均耗電量大幅低于美國 。2015年中國總發電量為58100億千瓦時,人均耗電量為4225千瓦時/人,美國2015年總發電量為43030億千瓦時,人均耗電量13405千瓦時/人,反映美國人均的電力基礎設施條件大幅優于中國。
中國通訊水平不及美國。通訊水平用每百人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使用量來衡量,2014年中國每百人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為93.2部,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98.6部,但低于各主要發達國家。而同期美國每百人擁有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數量高達117.6部,高于中國。
(六)金融實力
中國的金融業規模與美國接近,經濟貨幣化率高于美國。從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來看,2014年中國金融業占GDP的比重為7.2%,2016年為8.3%,而美國2014年金融業占GDP比重為7.2%,總體而言兩國金融規模占比較為接近。同時,中國經濟貨幣化率顯著高于美國。2016年中國M2占GDP的比重為208%,高于大多數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列世界第四,并且顯著高于113%的世界平均水平,而美國同期僅為79%。中國M2占GDP比重較高可能與三方面原因有關:一是由中國的高儲蓄現狀和經濟高速發展期內貨幣信貸需求量龐大所決定;二是由于長期以表內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造成貨幣乘數較大;三是由于長期存在的貿易順差導致投放的基礎貨幣較高。不過,近年來中國M2增長率有下降趨勢,2016年中國M2年增長率降至11.3%。
圖為2016年中美金融深化程度與經濟貨幣化率 單位:% 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
注:中國金融業占GDP比重為2016年的數據,美國金融業占GDP比重為2014年,M2占GDP比重為2016年的數據。
中國的金融業的發展仍滯后于美國,但兩者的差距不斷縮小。信貸市場方面,2015年中國國內信貸占GDP的比重為194%,而同期美國為236%,這表明美國的間接融資水平高于中國。股票市場方面,1993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規模一直低于美國。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美國經濟景氣程度降低,導致資本市場出現明顯衰退。中國股票交易額占GDP比重在近幾年波動較大,從2011年開始國內資本市場有所萎縮,2012年股票交易額占GDP比重更是降至58.7%,隨后有所恢復。2015年美國股票交易而占GDP比重為229.5%,而中國股票交易總額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越美國,高達357%。保險市場方面,2015年中國保費收入占GDP比重為3.5%,而美國的保費收入占GDP比重高達9.2%,中美保險業的發展程度仍存在較大差距。
圖為2015年中美三大金融行業的發展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6、wind數據庫
注:美國保費收入占GDP比重分別為2012的數據,其余為2015年數據。
中國的國際儲備居世界之首。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資本外流以及央行外匯市場干預等因素的影響,2014年三季度以來中國外匯儲備呈現逐年下滑態勢,2016年末中國的國際儲備(包括黃金)達30105億美元,但居于世界首位。2015年末美國的國際儲備為1065億美元,與中國的差距較大。
中國經常賬戶持續順差,美國經常賬戶持續逆差,美國吸收外資多于中國。中國過去一直保持著經常賬戶順差,2015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為3306億美元,占GDP比重為3.71%。與之不同的是,美國持續存在經常賬戶逆差現象,2015年美國經常賬戶出現3895億美元逆差,經常賬戶余額占GDP比重為-2.34%。同時,2015年中國FDI凈流入額為-194億美元,占GDP比重達-0.2%,而同期美國為4098億美元,占GDP比重達2.47%。
(七)財政實力
中國財政收入與稅收收入總量均不及美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略高于美國。2015年,中國財政收入為23001億美元,占GDP比重為25.8%,而同期美國財政收入為57330億美元,占GDP比重為31.9%。2015年,中國稅收收入為18813億美元,占GDP比重為21.1%,而同期美國稅收收入為36290億美元,占GDP比重為20.0%。
圖為2015年中美財政稅收收入 圖2.12 2015年中美財政稅收收入占比
單位:財政稅收收入為億美元。數據來源:中國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美國數據來自CEIC數據庫。中國財政、稅收收入均按2015年的平均匯率換算成億美元。
中國財政赤字水平低于美國。一直以來,中國財政赤字率并不高,2000-2015年間的財政赤字率均值僅為1.6%,2015年財政赤字率為2.3%,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較大。而美國長期存在財政赤字問題, 2015年財政赤字率為2.6%,高于中國。
中國公共債務率大幅低于美國。截至2015年末,中國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元,債務率為89.2%,低于國際通行的警戒標準;中國政府債務率為38.9%,低于歐盟60%的警戒線,也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同期美國的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達74.1%,遠高于中國。
(八)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中國空氣質量均較差,PM2.5濃度和暴露率均高于美國。PM2.5暴露率為生活中暴露于PM2.5超過WHO規定的標準值的人口比重。2015年中國年均PM2.5濃度達57.2微克/立方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3微克/立方米,美國則為8.3微克/立方米。2015年中國PM2.5暴露率為100%,美國則為8.6%。
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美國,但單位GDP碳排放量較高。2015年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6.66噸,而同期美國僅為17.09噸。2015年中國每一單位GDP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0.62千克,而美國為0.55千克。此外,中國的單位GDP碳排放量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表明過去中國在經濟高速增長中,也伴隨著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中國人均能源消耗不及美國,但單位GDP能耗高于美國。中國經濟增長比較依賴于能源消耗。2013年中國人均能耗達2226.3千克石油當量,2014年單位GDP能耗達175.3千克石油當量/千美元,能耗水平在主要國家中僅次于俄羅斯和南非。2014年,美國的人均能耗為6917.4千克石油當量,2015年單位GDP能耗僅128.8千克石油當量/千美元。
(九)教育與醫療
中國在基礎教育水平上與美國較為接近,但高等教育與美國差距較大。對比分析中美的小學、中學和高等院校的總入學率可知,中國各個階段的入學率與美國較為接近。2014年中國的小學總入學率為103.8% ,位居世界前列,而美國同期為98.7%,相差5.1個百分點;中國的中學入學率為86.5%,美國為91%,相差3.5個百分點;中國和美國的高等院校入學率分別是37.5%和91% ,相差高達53.5個百分點。而識字率是反映基礎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2014年中國15歲以上識字率達到96.4%,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而美國則高達99%,基本消除了文盲。
圖為中美2014年教育水平 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美國數據來自《2015年教育狀況報告》
美國的醫療投入遠高于中國,中美兩國基礎醫療水平較為接近。2013年中國醫療支出占GDP的比重為5.57%,落后于世界9.94%的平均水平,與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其中美國2013年醫療支出占GDP比重高達17.1%,位列世界第二,這反映中國的醫療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從醫療條件來看,2015年中國每萬人病床數達到51張,2011年美國每萬人僅擁有29張病床;2015中國每萬人醫師數量為22.1人,而2012年美國為24.5人。
(十)勞動力
美國人口增長率高于中國。上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人口增長率總體呈現逐年均遞減趨勢。在1963-1972年間,中國人口平均增長率高于美國約1.5個百分點。此后,中國人口增長率開始逐年下降,并低于美國,這主要是由于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所致。2015年美國人口增長率為0.78%,而中國僅0.51%,低于美國和世界平均水平。
中美兩國均面臨人口老齡化,美國更加嚴重。2015年,中國和美國的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是16.5%和18.9%,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分別是73.1%和66.2%,65歲以上(含)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是10.5%和14.8%。數據表明,中美兩國均面臨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問題,且美國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低于中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則高于中國。
圖為2015年中美人口結構 單位:%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
美國勞動力參與率較低。勞動力參與率是指年齡在15 歲以上(含)的人口中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比率,2014年中國的勞動力參與率為71.4%,居于世界前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3.5%,并且顯著高于美國同期的62.4%。同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勞動力參與率總體呈現下滑態勢。
中國工資水平均較低,大幅低于美國。2015年中國城鎮就業人員稅前平均年收入為62029元,約合9960美元。根據OECD統計數據,2014年美國的雇員年稅前工資收入水平為58714美元,約為中國的6倍,這主要由于中國人均勞動生產率低于美國、產業結構為勞動密集型、勞動力供求不平衡等原因所致。
(十一)知識經濟與創新
中國研發投入不及美國,人均產出效率遠落后于美國。2015年中國R&D為2275億美元,全球排名第2位,占GDP比重為2.07%,而美國2012年的R&D為436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位,占GDP比重為2.81%。2015年中國科研人員全時當量為375.9萬人/年,平均每萬人科研人員為27.3人,而美國2012年科研人員全時當量為126.2萬人/年,平均每萬人研究人員為40.2人;2014年中國每萬人專利授權量為1.29份,而美國為8.03份;2016年中國高技術出口額達6038億美元,而2016年美國高技術出口額為3457億美元。
圖為中美知識經濟與創新 單位:R&D經費支出對應左軸,單位為億美元,R&D人員全時當量對應右軸,單位為人。數據來源:世界銀行W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