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動員全國全社會力量,向貧困發起總攻。以特色小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為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如何通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經濟支撐,進而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特色小鎮建設有利于促進脫貧攻堅
特色小鎮建設是實現貧困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引擎
城鄉二元結構一直是制約我國實現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難題。特色小鎮是介于城市和農村之間的一種新型城鎮化組織形式,能夠起到很好的城鄉鏈接作用,帶動周邊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務的改善,有助于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有效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特別是對于貧困地區,特色小鎮建設能夠有效引導資源向貧困地區轉移,切實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竭力消除城鄉二元經濟對立,實現普惠型經濟增長,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特色小鎮建設將促進貧困地區產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特色小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能夠鼓勵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與創新,帶動貧困人口創業增收,促進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對產業扶貧起到助推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產業建鎮、產業強鎮,能夠充分發揮特色小鎮的集聚功能,使其真正成為聚合資源、提升特色產業的重要平臺。特色小鎮建設與特色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推動形成區域產業、發展區域經濟,從重“量”到重“質”、從模仿到創新的良性循環,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助力實現持久脫貧、穩定脫貧。
特色小鎮建設能夠解決貧困地區“三農”問題
一是促進農業產業化。特色小鎮通過產業將農村的青山綠水與城市的技術、資本和消費相連接,提高貧困群眾的收入水平并帶動農村消費需求,實現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結構調整,形成可以為貧困人口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群與產業鏈;二是加快農民市民化。特色小鎮能夠為農民提供優質全面的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提升貧困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增強貧困群眾的融入感和獲得感;三是加快貧困地區農村信息化和生態化進程。通過技術和機制創新,使貧困地區城鎮化過程高效、綠色、低碳、可持續,推進農村信息網絡的不斷健全和農村環境的持續改善,促成貧困村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的轉型,從源頭上有效破解“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