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一帶一路”倡議,能否成功及其成效如何,關鍵在于能否科學合理地統籌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推動中國國家治理向著更加現代、合理、健康的方向發展。一方面,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另一方面,通過提升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水平,提升“一帶一路”建設的品位與境界。
以“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應對國際和國內格局變化
應當看到,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所謂主動的一面,即積極開拓新的發展領域和空間,重振中國的歷史輝煌,創造我們的現代輝煌,促進民族偉大復興;所謂被動的一面,即不僅要謹慎應對國內發展的困難和壓力,還要慎重選好“一帶一路”建設的地理拓展方向,更多關注西部地區和海上,減少與現代化主流區域的對沖與碰撞。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帶一路”建設正是在主動與被動的結合中展示出當前世界現代化發展的復雜格局,更好地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應當明確,“一帶一路”倡議意味著中國現代化正在由追隨式現代化轉向自主創新式現代化。30多年來中國的巨大發展成就主要是在追隨西方式現代化的進程中獲得的。西方式的現代化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例如理性化、工業化、市場化、都市化、民主化、法制化等。從1911年辛亥革命開始學習西方的科學與民主,到1919年五四運動呼喚“德先生”和“賽先生”,熱血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再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基本上沿著西方的現代化模式一路走下來。走到今天,我們發現這些年來世界現代化道路實際上已經分化了,形成了多種主導模式:一種是西歐模式,一種是北美模式,一種是蘇聯和東歐模式,一種是拉美模式,還有一種是東亞模式。這五種模式各自包含著世界現代文明的不同要素,并組合成了不同的現代化模式,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形成了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和地區。各種模式創造了各自所在地區或者國家的繁榮,但是各自也都有自己的問題。中國發展道路的最大優點是,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心態,向其他各種模式學習,把各種可能要素都吸引進來,讓其發揮紅利并用到極致。現在我們發現,這些現代化要素與模式中,一些已經衰敗了,一些正在發生著改變。而我們從其他模式中能學到的、能吸引進來的、能運用的,基本上都已經學習、運用得差不多了。
要清醒認識并有效應對變化中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世界很多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在發生著非常深刻的變化。過去很多國家把中國看作投資熱土,首選到中國來投資,我們則借用世界各國的資本發展了我們自己。現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情況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外國人對中國的投資熱度不再高漲,甚至各國似乎也沒有那么多錢來中國投資了,而中國卻不知不覺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過去世界各國都愿意經銷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巨量的對外貿易發展了中國經濟。現在,隨著中國勞動力的成本價格不斷上升,中國商品已經是物美價不廉了,國外商家經銷中國商品的熱情也有所下降,一些國家甚至開始對中國商品進行封鎖。與此同時,中國的很多商品已經走到了世界商品市場的中高端,成為很多領域的高端產品。
這種情況表明,中國與世界各國現代化的關系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已經由對發達國家的追隨時期轉變到必須獨立自主開創自己現代化的全新時期。當前中國最大優勢是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希望能夠和平崛起,謀求更大發展。但一方面中國的內部發展空間仍顯不足,需要向外部拓展,而另一方面世界格局也已經并在持續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不斷對中國產生新需要并提出新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意味著中國不得不創造一種獨屬自己的現代化,甚至創造一種新的世界關系與全球格局。通過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中國有可能通過對自身變化的自覺謀劃與世界性拓展,創造出新的內部發展空間,更好地與各國在各相關領域務實合作,互通有無、優勢互補,真正實現共享機遇、共迎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對世界的輻射作用,引領全球治理格局的變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