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黨建創新 > 黨建論壇 > 正文

馬克思與凱恩斯失業理論的同與不同

【摘要】馬克思和凱恩斯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失業問題認識雖然有著本質的不同點,但是從具體分析實際來看,兩者也有著相似的看法,把兩者求同存異的結合起來,對我國現階段經濟工作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  凱恩斯  失業理論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識碼】A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眼界開闊,著眼于宏觀經濟的運行,對經濟進行總量分析,成為了西方近代經濟學的經典之作。凱恩斯經濟學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為代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資本論為代表。凱恩斯經濟學是要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總產出和社會就業總量及之間的關系,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以階級斗爭為前提,主要是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質,認為它必將被更高級社會制度所取代的歷史趨勢。因此,這兩種經濟學有著本質的不同。雖然凱恩斯經濟學通論的出版比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的出版晚了69年,但是,在馬克思和凱恩斯生活的時代環境下,兩人研究的都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此制度造成的經濟問題,他們都觀察和分析了大規模失業這一資本主義常見的經濟現象。

馬克思和凱恩斯失業理論的內涵特征

馬克思的觀點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導致了失業現象。馬克思把資本主義制度看作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這個階段主要特征是:無產階級不掌握生產資料而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生,而社會生產資料日益被少數壟斷資本巨頭掌握在手里。

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來自被雇傭者的剩余勞動。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不斷增大,新技術新的管理方式不斷被采用,社會生產率快速提高,資本結構也隨之不斷優化:固定資本所占比例不斷上升,流動資本不斷減少。資本結構優化后同量的總資本額會需要機構比優化前更少的工人,這樣大規模失業就出現了。

因為資本投入生產目的不僅是滿足消費需要,而且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價值,是按照資本的規模而不是根據消費需要來決定生產量的。所以,在立足于資本主義社會基礎的有限的消費能力和不斷擴大的生產之間,必然會不斷發生矛盾。在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能夠被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之間與實際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存在著缺口,并且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個缺口不斷擴大。所以周期性爆發經濟危機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常現象,資本積累增加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必然要求。這樣就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失業率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有勞動能力失業人口存在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這種失業現象反過來又成為調節資本主義積累優化的推動力,從而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延續下去的重要條件。

凱恩斯經濟學也承認失業是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產物。凱恩斯經濟學認為,實行完全沒有調控的市場經濟,有效需求不足就必然導致高失業率,凱恩斯也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就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干預和調控。用國家調控來約束經濟的自由放任是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其手段包括通過收入再分配和增加政府財政支出,其中財政政策是凱恩斯最看重的一環。

凱恩斯同樣承認資本家進行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并且,凱恩斯也承認失業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聯系。但他認為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才是導致資本主義制度下失業的原因。凱恩斯進一步分析說,隨著個人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欲望也在增加,但是收入增加量總是高于消費的增加量,這就使得消費與支出之間出現的缺口越來越大。而資本的投資需求又是由利息率和資本邊際效率表之間的對比關系決定的,社會資本總體數量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表就會下降,進而導致投資利潤降低,私人投資規模隨之下降,收入與消費之間的缺口越來越大,就業不足就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

馬克思和凱恩斯失業理論的對比分析

馬克思和凱恩斯均認為,失業是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現象,馬克思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造成的。資本家把他們的收入主要用來資本積累,而資本積累越是增加,利潤率就越低,這又使得投資無利可圖,進而造成投資率下降。當矛盾積累到爆發點時,就會發生經濟危機,以犧牲社會大量財富的方式使矛盾暫時得到緩解,生產的利潤率會有所提高,經濟危機過后,工作崗位相對較多,失業人數會相對減少。但是這種調整是以社會財富巨大損失為代價的。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購買和銷售都是單方面行為,沒有形成消費資料生產和生產資料生產之間交換的自動平衡機制。

凱恩斯和馬克思都指出投資總量的下降造成大規模失業,但兩者對投資和失業關系有著不同的看法。在凱恩斯經濟學中,提出資本邊際效率的不確定性和總體下降趨勢會造成私人投資量下降,從而造成大規模失業。馬克思從階級分析的高度認為資本家的行為特征可以用追求剩余價值,進行資本積累來概括,資本積累的加速和利潤率的下降,積累就能導致生產的大規模集中,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利潤率下降會造成資本主義生產動力的衰退,又會延緩新的獨立資本的形成,從而表現為對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阻礙,利潤率的下降不僅導致人口相對過剩,還促進生產、投機和資本過剩,引發經濟危機導致了大規模失業這一資本主義社會無法克服的頑疾。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生產力的發展中遇到不可調和的矛盾;而這種矛盾證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證明了它必將被更高級的社會經濟制度所取代。

馬克思和凱恩斯失業理論對我國當前經濟工作的啟示

馬克思和凱恩斯對資本主義條件下失業問題認識雖然有著本質的不同點,但是從具體分析實際來看,兩者也有著相似的看法,把兩者求同存異的結合起來,對我國現階段經濟工作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

第一,在我國新經濟體制形成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現階段經濟現象的發生,其背后的成因都非常復雜;而體制是對經濟發展有著關鍵影響的因素,我國經濟制度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來的,舊體制沒有徹底脫離,新體制尚不完善,造成新舊體制之間的矛盾不斷發生,嚴重制約了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這兩方面表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生產過剩理論,對分析我國目前失業問題的原因,有著具體的指導意義。

第二,凱恩斯主義認為自由經濟市場發生危機原因除了自愿失業和競爭性失業外,還存在著“被迫失業”,并認為失業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所以在自由市場經濟均衡環境下就業狀態是不充分的。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周期理論,從市場需求角度進行分析,凱恩斯從這個角度為各國政府解決失業問題提出了建議,即通過膨脹性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拉動國內投資需求,通過加大投資,在實現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均衡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從而最終實現提高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業機會不均等,就會加劇分配不公,拉大貧富差距,建立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貧富不均的壓力,而這又是以生產發展為前提的,只有生產不斷發展,社會的公平才能更好的實現。

綜上所述,基于現實基礎,治理我國失業問題的指導思想是: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宏觀指導下,綜合借鑒運用凱恩斯主義在解決失業問題上的有益思想;必須從市場、供給、需求等多角度進行整合;必須把提高勞動就業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經濟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不同政策之間相互契合、相互適應,形成一股合力,開創國民經濟持續、協調、穩定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①周小亮:《凱恩斯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危機成因的理論差異與啟示》,《當代財經》,2005年第4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張蕾]
標簽: 凱恩斯   馬克思   失業   理論